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智力障碍自助互助康复服务。
本报记者 王越文/摄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拥有清澈的双眼,却很少与人对视;他们能听见世界的声音,却常常沉默不语;他们像星星一样,在自己的宇宙里独自闪烁。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是孤独症儿童,一个需要社会更多理解与关爱的特殊群体。
3月26日中午,哈尔滨的这场春雪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结束了一上午课程的黑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魏诗洋在食堂迅速吃了口饭,就赶紧和学院志愿者协会的几个同学出门了,正赶上这场鹅毛大雪,得早点儿走,不能耽误每周三雷打不动的“赴约”。
8年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始与孤独症服务协会、哈尔滨慧灵公益志愿服务机构等建立联系,创立“关爱星星的孩子”公益品牌项目,从此开启了一场跨越8年的温暖约定。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默契相伴,这支队伍已有超5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累计服务超过6000小时。
初遇
他们不是拒绝我们,只是需要我们正确“敲门”
当天下午一点半,志愿者们准时来到哈尔滨慧灵公益志愿服务机构,推开慧灵服务中心的门,一阵暖意扑面而来——小雨(化名)已经守在窗边踮脚张望,安安(化名)举着上周未完成的黏土画咧嘴笑着。“别看现在我这么从容,第一次来的时候可真是把我难住了。”魏诗洋一边放下书包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魏诗洋至今还记得大一时第一次跟着学哥学姐来到康复中心推开玻璃大门时的忐忑,消毒水味混合着蜡笔气息扑面而来,二十多个孩子低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被无形的屏障隔绝。“小雨(化名)突然冲过来抓住我的手表,指甲在表盘上划出刺耳的声音,我本能地后退,他却像受惊的兔子般蜷缩回墙角。”魏诗洋回忆说,原本以为关爱自闭症儿童只是“陪孩子们玩游戏”,但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虽然在来之前学哥学姐已经给我们辅导了无数次,我们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面对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自闭症孩子,我们还是手足无措。”魏诗洋回忆道,孩子们听不懂指令,有的对声音极度敏感,有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毫无反应。
然而,去了几次之后的一次偶然互动,让魏诗洋看到了希望。在一次绘画课上,一个平时从不与人目光接触的男孩,突然把画好的太阳塞进了他的手里。“那一刻,我觉得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说‘谢谢’。”魏诗洋说。
成长
500名志愿者的接力,6000小时的守护
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微小回应,使得团队一届又一届的志愿者坚持下去。志愿者们加入志愿协会之前都会系统学习自闭症相关知识,向专业老师请教沟通技巧,并设计更适合孩子们的活动。最初的“慌乱”逐渐变成了“耐心”,而这份耐心,一坚持就是8年。
从8年前的十几人到如今的500多名志愿者,黑龙江大学“关爱星星的孩子”项目已成为校园公益的一张名片,团队不再只是简单的陪伴,而是形成了系统的帮扶模式。“我们会依据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陪伴计划。”志愿者李佳芯说,志愿者们会引导自闭症孩子勇于展现自己的特长、参与各类游戏,借助唱歌、绘画、手工制作等多样化形式,鼓励孩子们突破自己与大家交流。
曾经完全封闭的小杰(化名),现在能主动打招呼;总爱独自转圈的小雨(化名),学会了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完成一幅完整的画;更让人欣喜的是康复中心的“音乐天才”小泽(化名),从以前不允许任何人在场聆听他的琴声,到现在能在大家的注视下完整弹奏《童年的回忆》……8年时间,足够让陌生的“两颗星球”,学会用同一组“密码”对话。
未来
8年不是终点,而是让星光汇聚成银河的起点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芙蓉学子”优秀公益行动奖……如今,黑龙江大学“关爱星星的孩子”项目的影响力已超出校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
“但困难依然存在。大龄自闭症患者的就业问题、社会接纳度低,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想推动解决的。”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委书记、项目负责老师赵文欣说,团队与哈尔滨慧灵公益志愿服务机构共同举办“大福快跑”“同心鞋力 爱不闲置”等公益活动,很多自闭症孩子都愿意参与其中,效果特别好。现在正在进一步研究探索“庇护性就业”模式,比如订单式手工、定点儿接纳自闭症孩子打工的超市等。
“我们不是拯救孤独的英雄,只是陪他们看世界的朋友。”项目负责人赵文欣老师道出了志愿服务的真谛。如今,学校的新一批志愿者正在培训,而志愿服务排班表已密密填到了2025年夏天——这场爱的接力终会让更多星光,照亮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