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共商贵州水库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 4月2日,贵州省水库资源生态资产价值评估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施方案座谈会在省水利厅召开。中国科学院生态经济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学博士、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分析研讨贵州水库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路径。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受特殊地形地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蓄水保水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工程性缺水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贵州拥有丰富的水库资源,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备多重生态功能,水资源优势是贵州未来发展的巨大优势。

解决水库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需要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不仅对贵州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服务全国。

座谈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生态经济价值高级评估师严茂超,北京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学博士常怀立分别从各自的领域,介绍了贵州省水库资源生态资产价值评估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施方案及意义。

严茂超表示,贵州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大省,依托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水系资源,通过多年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大型水库为核心的水利网络,可通过科学评估与转化,获得国家补偿政策及银行低息支持,促进生态资产的经济价值实现。

常怀立表示,贵州可秉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产业、产业出产品的理念,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市场机制做好水库资源生态资产价值评估及价值实现的大文章。

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贵州需要对水库资源进行确权与动态检测,建立统一登记系统,采用网格化和遥感技术实现生态资产“一张图”管理。同时,进行价值评估与核算体系构建,构建包含多种指标的核算模型,制定技术规范,评估水库生态多维度价值。还可进行生态产品开发与价值转化,推广绿色水电、生态渔业,发展水库绿色金融,探索“水权交易”,打造绿色生态产品、文化旅游多元化业态。

在生态产品开发与价值转化中,可开发“水库+”业态,发展滨水经济,探索水库碳汇交易,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可尝试市场化机制与融资模式创新,搭建交易平台,推动资产证券化,推广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与运营;可推进区域协同与政策集成改革,跨区域合作共享资源,创新土地和能耗政策,推动水库资源的协同开发与生态补偿。

专家学者建议,贵州可尝试以赤水河、乌江流域为试点,组建省级专项工作组,整合各部门资源,制定专项条例,构建完善的政策框架及监测评估机制,为水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保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贵州水库资源生态资产。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汤利)

(《共商贵州水库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共商贵州水库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