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铁锅炖。□文/摄 张文
东北人特别爱吃“铁锅炖”。近年,来东北旅游的南方客人也特别喜欢吃。城市里经营餐饮业的一些中小型酒店老板,瞅准商机,陆续开起了铁锅炖。从城市到乡镇,有酒店饭店的地方就有铁锅炖。于是,品尝铁锅炖的食客也与日俱增,招待客人或是家庭聚餐,总会选择花样繁多的铁锅炖。前年冬天,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红火“爆棚”,铁锅炖也备受青睐,尤其是铁锅炖大鹅,让南方“小金豆”们大饱口福,连声称赞吃得“过瘾”。
其实,开铁锅炖饭店并不难。先在单间餐厅里用砖搭上灶台,再顺墙垒好烟道,然后买来尺寸合适的铁锅,安放在灶台中央,把铁锅周边的灶台搭宽一些,要留出食客围锅而坐放置餐具的地方,以方便饮酒用餐。东北人的铁锅炖,说得更直接、更明白一些,就是把炖菜的大铁锅,安放在食客的眼皮底下,无论是炖鸡、炖鸭、炖鹅或是炖鱼炖肉,所有要用的食材是否新鲜,是否中意,都让食客看得清清楚楚;所有要加的各种调料,是否齐全,是否满意,都让食客瞅个明明白白。甚至放油、炸锅、添汤的全过程,让食客从头到尾看个遍,没有丝毫的隐藏,没有丝毫掺杂使假的“猫腻”;那真是看得舒心,吃得放心,喝得暖心。
你可别小看铁锅炖,从历史的根脉上捋下来,仅仅一个“炖”字,就能胜过“煎、炒、烹、炸,溜、蒸、汆、涮”等各种烹饪方法,最迟也要比它们早出现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相传,在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带几名属下,到敌营周边探查敌情,被敌军发现后,便奋力突围,虽得以逃脱,却受了重伤,危难之中,得遇采药人相救,边用草药疗伤,边用铁锅炖野鸡和野兔等猎物,为他们充饥补充营养,几日后伤口愈合身体得以恢复,使接下来的战役大获全胜。后来,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每与下属回忆起当年,便让御厨做一顿铁锅炖野鸡,以作纪念,铁锅炖由此便流传下来。另一种说法是,铁锅炖起源于闯关东时期,关里山东人来到东北,与当地蒙古族、满族人在饮食上互相交流借鉴,为方便生产生活省时省力,饭菜一锅出,于是,就发明了铁锅炖。因此说,铁锅炖是整个东北地区的传统烹饪方式。
前年夏秋之交,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文化研究会一行人,来到肇源县进行民间联谊交流活动。在晚餐时,前郭县的客人们说什么也不去较高档次的酒店,却偏要去吃肇源的铁锅炖江鱼。说来也巧,肇源蒙联会陪同的几位朋友,异口同声地选择了附近知名的“繁荣六队铁锅炖”。
当大家团团围坐在铁锅旁时,灶膛里烧木柈子的火焰已“噼啪”作响,片刻后,铁锅里炖鱼的调料汤汁已“咕噜噜”地翻滚起来。当服务员把收拾好的鲫鱼、鲶鱼、嘎牙子鱼和牛尾巴鱼,刚刚放进热锅里,就听“啪啪”两声,鲜活的江鱼们,在沸腾的热锅里用力甩起尾巴,作最后的挣扎。真就应了江边人的那句老话:“江畔渔火,锅中鱼跃”。仅仅十几分钟的工夫,鱼香味儿便从锅里窜出,漫散开来,还没吃到嘴里呢,鼻子先享受了。接着,服务员又端来一盆和好的苞米面,掀开锅盖,就在鱼锅的上半部贴了一圈大饼子,又在鱼锅中间放了一个铝帘子,蒸上一帘子花卷,这才重新盖了锅,又放进灶膛一些木柈子,鱼锅就“咕嘟咕嘟”重新沸腾起来。
老朋友们相聚,格外亲热,边互相敬酒,边追溯起蒙古族“郭尔罗斯”部落的渊源。原来,松花江北岸的肇源县原名叫“郭尔罗斯后旗”,与江南岸吉林省松原市的“郭尔罗斯前旗”,是“江水隔不断,南北一家亲”的同祖同宗、同一个族系的两兄弟。后来,195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把郭后旗改为肇源县。更巧的是,在两个县的蒙古族文化研究会里,都有几位汉族兄弟,这真是民族大团结的典型实例。这时,感情升级,气氛升温,宴席达到高潮;忽然,有人提议,咱蒙古族能歌善舞,就请客人唱首歌吧。紧接着,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客人引吭高歌:“走上这呀——高高的兴安岭啊……亲爱的汉族兄弟,和我们并肩建设,在那些野草滩上,盖起了多少厂房……”。鱼香、酒香,歌声嘹亮,唱歌的热情洋溢,酒喝得热血沸腾……时至今日,那场红红火火的铁锅炖,仍然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今年春节前夕,冰雪旅游胜地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盛况空前,规模比以往更大,内容比以往更新,冰雪艺术作品更细腻精湛,水平更高,游客数量更是成倍增长;尤其是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又隆重召开,这真是双喜临门,锦上添花。几十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游客纷纷涌入冰城哈尔滨,接待服务行业的住宿和餐饮场所,天天爆满。再一次让东北风味的菜肴铁锅炖,刷新了国内外游客的认知。铁锅炖大鹅、铁锅炖江鱼、铁锅炖杀猪菜等花样繁多的铁锅炖,为咱大东北风味的菜肴,树起了鲜艳亮眼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