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鲤鱼村“八月八”风情节隆重又热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鲤鱼村建起游乐园。 (兴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祝庆庆 匡奇燃 李允凤 段源兴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到黔西南州调研考察。在兴仁县(2018年撤县建市)鲤鱼村,他进农家、拉家常、话发展,勉励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抓好发展、搞好致富工程,使得“两委”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希望大家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的生活。
十多年来,鲤鱼村积极探索创新,依托山水田园兴旅游,发展种桑养蚕兴产业,释放生态潜能积极招商引资添动能,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兴旺、强村富民的发展路。
[殷殷嘱托]杨国青:守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守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4月1日中午,见到杨国青时,她刚从生姜种植基地回来,在院子门口掸裤脚上的泥土,一点也不像已60岁的样子。她家堂屋门上,“和谐人家”几个大字十分亮眼。
她是鲤鱼村有名的绣娘,自幼跟随母亲学习苗绣。养蚕、抽丝、纺线、织布、染色、刺绣,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精湛。制作售卖苗族服饰外,村里产业基地活路多的时候,她也去帮忙。
“现在,只要手脚勤快,能挣钱的地方多了。”她满脸笑意,“不像以前,想找点钱,只能外出去打工。”
“家门口的活都干不完。”杨国青说,村里有桑蚕养殖,有苗绣工坊,有生态水厂,还有民俗旅游等等,都需要人,以前外出的年轻人都回来了。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到鲤鱼村调研,就在“和谐人家”小院与乡亲们亲切交谈。“当时我就坐在他边上,他说我们穿的民族服饰很好看,‘一定要让年轻人学习,把这些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杨国青说,“那一幕经常出现在眼前,那欢声笑语犹在耳边。”
“现在,我们的苗族服饰已成了抢手货。”杨国青说,她最近制作的一件民族风蚕丝衣就卖了上万元,“我们还为游客提供服饰租赁服务。”
她的珍藏——座谈会那天她佩戴的蚕丝头帕,曾有游客出价2万元求购,被她婉拒:“这个头帕承载着那段美好的回忆,对我来说太珍贵,给再多的钱也不会卖。”
“以前吃穿都愁,现在不用担心,天天开开心心。”杨国青说,她还准备制作一套新的苗族服饰,“等今年‘八月八’风情节,要盛装打扮,跳板凳舞、唱飞歌,向游客展示苗族的美。”
杨国青确实不用再担心。她的儿子在村里的水厂上班,儿媳在桑蚕养殖基地、生姜种植基地务工,一家人都有事做,生活越来越好。
最让她欣慰的是,跟着她学习,儿媳也成了苗装制作和苗绣高手。
“总书记说过,一定要传承下去。”杨国青看着儿媳哈哈笑着。
“是咯、是咯,肯定要传承的,我还要传给你的孙孙嘞。”一旁的儿媳也笑着。
[山乡巨变入画来]古桑助农兴 枝叶总关情
4月1日上午,鲤鱼村桑树林,嫩绿的枝条肆意舒展,新发的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吴贞琼穿梭桑树林间,弯腰、疏芽、松土,为春蚕养殖做准备。
在“和谐人家”小院门前,也有一棵老桑树,身姿挺拔,枝叶繁茂。在村民眼中,这是“镇村之宝”,见证过那段意义非凡的时光。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来到鲤鱼村,与村民们围坐在这棵老桑树下,共话发展大计。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使特色农业成规模、成产业、商品化。”
这份殷切期望,如同种子,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们村一直都有‘见缝插桑、零星养蚕’的传统,以前产业规模小,效益不高。”屯脚镇副镇长,鲤鱼村党委书记、主任田锦华说。
2016年,吴贞琼、吴贞会姐妹流转300亩土地创办桑园,率先踏上规模化养蚕之路。
“第一年因技术经验不足,幼蚕损失不少。”年底一算账,竟然还有赚头,这让她们坚定了种桑养蚕的信心。
“第二年,我们改造养蚕基地,一年轮养15批次,年产出蚕茧1.2万斤。”吴贞会说,通过鲜茧外销和加工蚕丝被,“那一年卖了60万元。”
在吴氏姐妹带动下,鲤鱼村逐渐形成“种桑-养蚕-加工”全产业链。“现在全村桑园面积有800亩,规模养殖户有8户,种桑养蚕综合年产值超500万元。”田锦华说。
经济效益之外,桑蚕产业还成为当地群众文化传承的纽带。村民将传统缫丝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蚕丝服饰、手工艺品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它们不仅是商品,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流动名片。”田锦华说。
如今,村里正规划建设一个上千平方米的现代化蚕业综合体,打造“观光养蚕+非遗体验+产品展销”一体化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一棵树的蜕变史”。
桑海涌翠,智能化蚕房鳞次栉比,非遗工坊银丝流转……从百年老树到800亩桑田,鲤鱼村用10多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耕到特色产业的华丽转身。
[深深牵挂]吴忠仁:我们的生活很好
叽叽喳喳、叽叽喳……阳光斜斜探进院落,笼中的鸟儿啼鸣跳跃。
厨房里,88岁的吴忠仁在灶台边切肉洗菜,旁边的电饭锅腾起白雾,映得老人眼角的皱纹愈发柔和。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饭菜马上好了,一起吃个便饭。”记者一行走进房间,吴忠仁热情招呼。
屋内,一张照片挂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这是习近平同志和吴忠仁一家的合影。
记忆如春水漫过,吴忠仁清晰记得那双温暖的手。
“他一进来就紧紧握住我的手,然后仔细看家里的粮食和摆设。
“问我家有几口人、几间房,孩子在哪里上班。
“问我们一个月收入有多少,生活过得怎么样,有哪些困难。
“还送给我家小孙女一个新书包,给了我们慰问金。”
曾经的老房子还在,一栋两层的新房与老瓦房并肩而立,水泥院坝取代了昔日的泥泞,门头上“文明家庭”“卫生文明户”的牌子替代了当年困难户的名头。
“10多年了,变化大得很。”吴忠仁家里的三亩地四亩田交给了别人打理,“每年给我送来四五百斤粮食,每个月还有120元的养老金。”
“都是总书记牵挂,政府帮助,我们家才变得越来越好。”说到动情处,吴忠仁眼眶泛红,“过去,村里面路不好,也没休闲娱乐的地方;现在,每天吃完饭,就去村里逛一逛,特别是广场上,人多又热闹。”
“孩子们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屋里,还装了摄像头,有时候看到我不在家就打电话过来。”吴忠仁笑着,“他们都说网络快的很,监控随时看得到人,反正我也不太懂。
“现在的鲤鱼村,干净又宽敞,晚上路灯亮,民族广场、石拱桥、亭台楼阁到处都建好了,公交车直接通到村门口。我经常给娃娃些说,生活方便得很,没什么可担心的。”
吴忠仁的邻居,年过七旬的杨文英接过话头:“过去,村里多是草房,瓦房都不得几间。看看现在,到处都砌起平房,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哦。”
“那是!那是!”吴忠仁又笑了起来,“10多年过去了,最想说的就是一句话——鲤鱼村发展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很好!”
[记者手记]鱼跃龙门奔前程
“村里的发展就像这棵桑树一样,根深叶茂、生机勃勃。”杨国青精心护着院子里的老桑树,乡亲们在她的带动下一起种桑养蚕,制作民族服饰。绣片上五彩斑斓的图案,映照着鲤鱼人民多姿多彩、美好幸福的生活。
“总书记的关怀让我们懂得,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努力拼搏。”已成为护士的吴西娜珍藏着总书记送给她的书包和文具,把关怀和勉励化为前进的动力。
在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鲤鱼人民的奋斗是最美的答卷。
他们齐心协力,让布依族刺绣、苗族蜡染、布依族铜鼓等民族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开展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八月八”民族文化广场、沿河生态公园、生态田园等成为乡村旅游新引擎;发展智慧农业、实施光伏发电项目,绿色发展底色更足;引入10多家绿色无污染企业,乡村振兴步履坚实;村庄像山庄、田园像乐园,群众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鱼跃龙门”是一场华丽转身,鲤鱼村的奋进之路是一场绿色蜕变。镜头下的村庄,是开满鲜花的河岸、宾朋满座的农庄、穿梭往来的游人、充满希望的田野……老一辈如吴忠仁们,青年一代如杨再蓉们,以及蓬勃成长的时代新人们,沐浴着春风暖阳,期待着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