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胡海林
挖土,填石,浇灌……辽阳太子河畔,辽阳灌区取水口前,十余台大型设备来回穿梭、有序作业,机器的轰鸣声响彻河谷。从2月27日施工队伍进场以来,这样的热闹场景就没停息过。
工地旁,辽阳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工程部部长倪余生时而调度作业车辆进场顺序,时而向工作人员交代安全事项。“去年拦河坝因洪水受损,今年必须确保在春灌前正常投入使用,时间紧,但质量和安全不能出一点儿问题。”倪余生说。
这道拦河坝,直接关系到辽阳灌区的取水问题及下游近12万亩水稻的春耕生产。勘测灾损、制定修复方案、项目立项招投标……“看不见”的工作从去年秋季便紧锣密鼓地推进着。
倪余生对这个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骨干灌溉工程非常熟悉,从最早的土渠到毛石墙,到后期的混凝土墙,再到现在的混凝土矩形槽,“多轮修缮,越修越好”。
为了更好地对拦河坝进行修复,此次施工作出了明显调整——拦河坝前方的支撑结构全部更换为毛石混凝土支撑结构,加上消力池、海漫部分,拦河坝的工程宽度达到了60米。
“拦河坝修好后将起到蓄水作用,然后通过约16公里的总干渠,以及数百公里的支渠、斗渠,把河水源源不断输送到田间,为春耕生产用水提供支撑。”辽阳市水利局副局长唐庆瑜说,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60%。
近年来,辽阳灌区还加快了计量设施的安装速度,目前已覆盖了干渠和支渠,为接下来精准供水夯实了基础。未来,将进一步通过节水奖励和补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更大发挥节约用水功能。
唐庆瑜介绍,辽阳灌区还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作为全国首批11个试点单位之一,成立由南水北调集团水网水务投资公司与辽阳市共同组建的公司,负责辽阳灌区未来30年的运营管理,“好处是减少了地方财政压力,推动灌区走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之路,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峰时现场有70多人施工,只为确保4月20日前全部完工,届时水就从这个闸口流向万亩良田。”站在灌区取水口水闸前,唐庆瑜信心满满地说。
灌区,为保驾护航全省农业生产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我省共有大中型灌区68座(大型11座、中型57座),设计灌溉面积899.96万亩,耕地灌溉面积784.35万亩,占全省耕地灌溉面积的30.1%。小型灌区耕地灌溉面积147.34万亩,纯井灌区耕地灌溉面积1678.04万亩。
目前,全省各地正在对灌区灌排设施开展排查检修、渠道清淤工作,以确保春耕生产供水安全。今年,我省还要实施12座中型渠道新建和现代化改造工程,为粮食生产安全进一步筑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