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卓檬 李丽
4月1日早上,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镇归省村还有些寒意。一大早40多位村民来到鼓楼,围坐在火炉边闲聊。
“大家都来齐了吧?那我们今天一起来谈谈困扰大家16年之久的山林土地权属纠纷问题。”从江县司法局贯洞司法所所长严邦钊打开了话匣子。
这是一场正在进行的“鼓楼议事”会。
“那我先来说说,咱这事都搁了好多年了,坐下一起商量下解决方案,可别因为这点事影响了我们两个村之间的邻里关系。”宰门村村民梁怀成抢先发言。
“我赞同,这事让我们两村的村民多次发生言语冲突,实在是不好。”归省村村民梁跃学也紧跟着发言。
…………
你一言、我一语,议事氛围逐渐热烈。“村民议事的积极性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事拖延时间太长,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二是石场产生的经济效益划分不明确,导致两村的村民经常发生冲突。”严邦钊说。
事情得从2009年说起,从江县贯洞镇归省村同意从江县都柳江城投公司将县城建设项目土石,拖运至与宰门村交界的岩龙石场堆放,城投公司支付归省村10万元管理费。
宰门村得知石场产生经济效益后,以岩龙石场界限划分问题为由,与归省村发生山林土地权属纠纷,两村村民多次发生言语冲突甚至肢体对抗,当地政府虽曾出具处理意见,但未获宰门村认可,纠纷持续16年未解决。
为了帮助村民们解决这个难题,从江县贯洞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当地传统“鼓楼议事”,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党员代表、妇女代表等齐聚鼓楼,广泛收集意见,深入了解矛盾根源。通过与多名归省村代表、宰门村代表沟通交流,明确双方诉求焦点,依据法律分析问题核心、找出解决依据,同步向参会村民普及法律知识,缓和对立情绪。
调解期间,调解员依据相关法规向两村代表阐述利害,结合“鼓楼议事”成果耐心劝解。最终,两村代表达成和解意向,并签订调解协议。“归省村将岩龙石场产业路左侧5.7791亩土地(以坐标图为准)划归宰门村,测量工作由从江县都柳江城投公司聘请专业测量公司承担,费用由城投公司支付;划归区域内旱地、林地归宰门村经营管理,砖棚等建筑由归省村处置,若宰门村有生产建设需要,归省村负责动员群众拆除,否则宰门村有权自行拆除,且无需承担损失;宰门村承诺不干涉归省村对划归土地的经营管理;城投公司租用归省村生产便道施工期间,归省村负责确保村民不干涉施工;协议生效后,两村村民不得再以任何理由阻碍城投公司正常作业,违反者将依法追究责任。”严邦钊向村民们宣读了调解结果,并在两村的公示栏上公示。
话音一落,两村村民们自发鼓起掌来。至此,这场长达16年的纠纷得以妥善解决。
眼前的一幕,让归省村村民梁艳娥感慨万千:“这些事其实大家坐下商量下就能解决了,前前后后拖了这么多年,借助‘鼓楼议事’这个平台,几天的工夫就顺利解决了。”
听民声、聚民智、汇民力。从江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勇介绍,该县借助“鼓楼议事”平台,拉近与群众距离,通过面对面交流,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妥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今年以来,通过“鼓楼议事”平台化解纠纷36件。
同时,从江县依托鼓楼群众较为集中这一优势,在开展“鼓楼议事”基础上,积极打造“移动法律服务站”,建立“群众点单、司法派单、法律顾问接单”服务机制,组织法律工作者进驻鼓楼开展法律咨询。目前,已通过“鼓楼议事”解答群众法律咨询90余人次,指派律师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7件,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从江县还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语言文化特点,组建由侗语、苗语、汉语三语普法骨干组成的特色宣讲队,依托村寨“鼓楼议事”平台,以“家常式普法+案例教学”模式,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反电信诈骗、婚恋家庭纠纷等民生热点,开展法治宣传。今年以来,共开展鼓楼法治宣讲15场次,累计发放普法资料3000余份,覆盖群众1800余人次。通过民族语言翻译法条、身边案例演绎法规、互动问答开展法治宣传,实现普法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