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传统困境,重构口语教学价值体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初中英语教育正经历着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范式转型。初中阶段作为语言习得的黄金窗口期,不仅承担着夯实语法基础的教学任务,更肩负着通过情境化实践培育学生思维品质与交际能力的时代使命。然而现实困境却形成鲜明反差:传统课堂长期陷于“语法中心主义”的窠臼,教师过度聚焦机械训练与应试技巧,导致“哑巴英语”的顽疾持续蔓延——学生即便能在试卷上精准辨析语法点,却常在真实交际中陷入失语困境。
这些结构性矛盾导致课堂生态陷入怪圈:教师因循“独白式”讲授,学生困于“失语型”沉默,语言能力在单向度的知识传输中逐渐板结。
在英语教学中,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回归语言本质属性,将交际能力重塑为教学坐标系的原点。通过构建“浸润式”语言环境,创新“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建立“多维立体”评价体系,使口语教学从课堂边缘移至中心场域。当学生能够在仿真商务谈判、跨文化情景剧等具身化实践中获得话语权,当“容错机制”消解表达焦虑,当人工智能辅助实现个性化反馈,英语教育才能真正完成从“解题能力”到“解困能力”的质变飞跃。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精力集中在词汇记忆和语法解析上,学生课后作业多为书面练习,口语任务仅停留在背诵课文或简单对话复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调研中发现,超过70%的学生在课堂上从未主动用英语提问或分享观点,而家长座谈会上,多数家长坦言更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非口语能力。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即便掌握大量词汇,面对实际交流时仍显得局促不安。口语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用起来”,而非“背下来”。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中融入真实语境,通过角色扮演、主题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然输出语言,同时呼吁教师转变评价标准,将口语表达能力纳入日常考核体系。
创新多元实践,构建活力课堂生态
为破解传统教学困局,我们构建了“听说结合、情境驱动、多元互动”的口语教学模式,通过多重策略激活课堂生命力:第一,课堂引入原声电影片段、英文新闻播报及经典歌曲,学生在模仿发音、复述台词中逐步建立语感;第二,场景化实战。课堂被转化为“迷你社会”,餐厅点餐、超市购物、旅行问路等生活化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一名曾经参与“电影院购票”演练的学生表示:“以前觉得说英语很尴尬,但现在就像玩游戏一样,不知不觉就敢开口了”;第三,分层化任务,针对学生水平差异,从基础朗读到即兴演讲设计梯度任务,并创新作业形式,如录制英语短视频、改编英文歌曲,让练习兼具趣味性与挑战性。
此外,我们还通过有限的教学资源,搭建英语口语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多用英语进行语言交流,打破时空限制。课堂外,推行“容错教育”与“进步积分制”,对学生的每一次尝试给予正向激励,并通过颁发“口语之星”奖章、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等方式,让成就感可视化。这些举措不仅重塑了课堂生态,更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英语的工具性价值,激发学习内驱力。
在作业设计上,我们摒弃传统抄写模式,鼓励学生完成“实践型任务”。例如,在学习“饮食文化”单元时,学生需用英语录制一段介绍家乡特色小吃的视频,并上传至班级共享平台进行互评。一名学生以“煎饼果子”为主题拍摄视频,不仅详细描述制作过程,还穿插幽默对话,获得全班点赞。此类任务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创造力。
成效显著,迈向更理想化教育新图景
经过实践,我们学校的英语课堂焕然一新,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我校学生英语口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表达者”——课堂上敢于即兴发言,小组讨论中乐于合作分享,甚至在家主动用英语讲述校园趣事。“我感觉英语不再是枯燥的单词和语法,而是连接世界的工具。”一名学生如是说。家长反馈,孩子开始自发观看英文节目、参与线上语言交流,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这些成果印证了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有效性:当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语言学习便能唤醒内在动力,助力全面发展。
面向新时代英语教育需求,我们正积极推进区域校际协作机制,计划共建共享英语口语教学资源库,开发涵盖生活场景、文化传播等主题的多元化学习素材。同步拓展实践平台,重点打造“用英语讲生活故事”系列活动,通过校园英语角、跨校演讲比赛等项目,构建多层次的口语应用场景。
语言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我们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传递中国声音。从突破“哑巴英语”到实现“有效沟通”,我们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基础训练-情境应用-文化表达”三阶培养路径。通过引入课堂即时评价、建立口语成长档案等举措,使学习效果可感可知。当学生能用英语介绍家乡非遗技艺,在生活化交流中自信讲述故事,英语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应试工具到语言纽带的功能升华。这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改革之路,正随着我们实践深化不断延伸。
(作者:成武县育才学校 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