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浪潮下,机械臂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并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深海作业、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近日,记者深入采访了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阎石教授及其团队,探讨机械臂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以及其对产业化、市场化的影响。
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成果迈向产业化
在产业链布局方面,甘肃省正在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通过构建完整的科研、生产、应用生态,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团队与甘肃长风电子科技、兰州空间物理技术研究院(510所)等单位的合作,将进一步夯实甘肃省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接受采访时阎石表示,机械臂的精准控制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与实时高效的控制算法。但现实应用场景下存在的摩擦力等复杂和不确定因素给精准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算子理论,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团队研发运用先进控制方法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动态响应性能。目前,该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关研究已达到领先水平,核心算法的控制精度相比传统方法提升了50%以上,授权了十余项专利,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完善机械臂技术 实现多场景运用
谈及机械臂技术的应用前景,阎石表示,该技术未来将在多个产业链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机械臂可用于高精度焊接、智能组装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航空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使机械臂成为航天器维修、深空探测等任务的重要辅助工具。此外,机械臂技术还可应用于医疗康复、智能物流、自动驾驶等多个场景,带动相关产业升级。
“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将机械臂技术与无人机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应用空间。结合智能识别和跟踪技术,机械臂可以根据无人机回传的数据进行精准操作,如目标识别、物资搬运和灾害现场处理。通过多种设备协同工作,机械臂作为智能无人系统的一部分,能够优化救援和救灾流程,为复杂环境下的工程作业提供高效解决方案。”阎石介绍道。
挑战与机遇并存 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
尽管机械臂技术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如何实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阎石表示,当前主要的技术难点包括高精度建模、实时性控制、智能算法优化等。此外,产业化过程中还需要解决生产成本、市场适应性、供应链配套等问题。
“我们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还需要将算法应用到实际设备中,确保其在工业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来优化和调整。”阎石表示。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机械臂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为更多行业带来变革性影响。科研团队也将继续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机械臂技术的落地应用,为甘肃乃至全国的智能制造产业贡献科技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