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商报
时隔不足一年,专业健康险公司“七子”之一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再次开启增资扩股计划。4月1日,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公告,公司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增资议案,注册资本金将由6.94亿元增加至10.1085亿元,由该公司一位原有股东和两位新投资人参与增资。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此轮增资不仅获得了大量注册资本,还将引入两大国际资本股东。不过,此轮增资与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上一轮增资相隔仅一年不到。在“复星系”保险版图持续收缩的当下,该公司依旧能获得“复星系”股东注资,实属不易。
募资达8.1亿元
根据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公告,该公司于3月31日召开了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资的议案》,议案的主要内容是变更注册资本(增资)的方案。
具体来说,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将增发3.16亿股股份,由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医药”)、国际金融公司(IFC)、亚洲开发银行(ADB)三位投资方分别认购1.05亿股,各自出资人民币27000万元(或等值美元),该公司注册资本金将由6.94亿元增加至10.1085亿元。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表示,募集资金总额8.1亿元,待增资完成后,复星医药持有的公司股权比例将从14%增至20.05%,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持股10.43%。上述增资事项尚待监管核准。
可以看出,在此轮增资中,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不仅将获得8.1亿元资金注入,还将引入两大国际资本,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这在保险业普遍面临“资本荒”的当下,可谓令人羡慕。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对此表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此次获得8.1亿元资本注入,大幅增加了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充足的资本金能有效增强该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为后续业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
国际投资者的加入,更大的意义在于“带资源”而非“单出钱”。支培元表示,借助两大国际股东的全球网络,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有望拓展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北京商报记者就增资相关事项致函复星联合健康保险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多次增资不易
此次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增资中,复星医药作为原有股东参与了增资,目前其持有复星联合健康保险14%的股权。
近年来,“复星系”保险版图持续收缩,如2022年,该集团旗下公司出售所持永安财险部分股份,2024年,“复星系”出售比利时保险公司Ageas SA/NV(富杰)股份。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依旧能获得复星医药持续注资,可谓幸运。
多年来,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增资之路并不顺利。此前,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曾在2018年9月、2019年6月和2021年4月三次发布公告增资,但全部“泡汤”,最后只能通过接受捐赠的方式,从股东处获得现金6.5亿元,用于补充资本实力。
直到2024年5月,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增资终获监管核准,才真正实现首轮增资成功。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频频寻求增资,反映出其业务发展对资本的强烈需求,且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外部融资或增资。业内人士直言,健康保险的本质,是一门“短期负债、长期服务”的生意。它既要应对初期的高赔付、高投入,也要搭建长期的健康管理、服务网络。这决定了其前期对资本的依赖度极高,尤其是在商业模式尚未成熟、风险定价能力不强的阶段,更是如此。只有摒弃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精细化运营,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才能真正摆脱偿付能力桎梏。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在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方面,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应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对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产品盈利能力。加强精细化运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将聚焦一站式健康服务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成立于2017年1月,为国内第六家获批开业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也是专业健康险公司“七子”之一。
目前,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已经进入稳定盈利期,处于微盈利状态。2024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为52.26亿元,净利润0.44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总裁赖晓辉对该公司业务发展也有表态,他表示,对公司而言,将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作为公司的定位,着眼于客户变化的需求开发利用产品与服务。
赖晓辉进一步解释,公司确定的战略,就是给客户提供健康服务,要围绕复星生态打造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差异化竞争力,推动生态和产业的联通协同。做好生态,打通医疗、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的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深耕细分赛道。
复星医药也在公告中提到,本次增资完成后,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对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影响力,持续加强集团医药、医疗健康服务等业务与商业保险的合作融通和协同。
支培元分析,可以预见,未来保险与医疗协同将更加紧密。一方面,会出现更多定制化的健康保险产品,结合医疗大数据,精准匹配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将深化,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协同。可以说,谁能控制健康场景,谁就有望重塑保险价值链。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