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核心高管离职,三年亏损近40亿元,荣昌生物打烂一手好牌

曾拿到国内biotech最好开局的 荣昌生物 ,如今的牌越打越不顺。

3月28日,荣昌生物发布公告称,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54%,但公司依然处于亏损,2024年净亏损达14.68亿元。荣昌生物向外界表示:目前亏损趋势已开始扭转,同比缩小2.84%。

目前,荣昌生物在手现金及等价物约10亿元,不够亏一年,2025年肯定要用到其他短期融资途径。公司方面也说:可用贷款授信额度充足。

显然,这些说法并未得到 资本市场 的认可,荣昌生物至今没有回到A股48元、港股52.10港元的发行价之上。今年2月,荣昌生物时任首席战略官、核心技术人员何如意从公司离职。这家曾被誉为ADC 创新龙头 的药企究竟能否走出盈利困局?

曾创26亿美元BD神话

三年累计亏损近40亿元

荣昌生物是国内最早拿到大笔BD收入的企业,在 百利天恒 、科伦博泰等管线还在实验室中的时候,2021年荣昌生物就与与西雅图基因公司谈成合作,授权出海维迪西妥单抗,达成价值总额高达26亿美元,刷新了当时中国 创新药 的海外授权记录。

这笔钱让荣昌生物在2021年实现扭亏为盈。不过荣昌生物没能持续对外输出或提升经营,2022、2023两年,荣昌生物累计亏损27亿元,去年又是巨亏,三年累计亏损超过40亿元。

根据年报显示,荣昌生物截至2024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7.6亿元左右,再次陷入现金流困局。

值得肯定的是,荣昌生物的商业化确有起色。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进入医保目录之后销量持续增长。2024年泰它西普销量约152.45万支,同比增加94.87%,首次突破150万支关口。维迪西妥单抗销量则达到23.71万支,同比增加36.54%。

但是荣昌生物的销售效率还是有待提高。2024年末,荣昌生物共有销售人员1278人,销售人员年人均创收130万元,在科创板生物医药 产业板块的70家上市公司中排名靠后。分析人士指出:这两款创新药只在核心城市的三甲 医院 使用,基层社区医院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导致商业化效率有限。

眼下荣昌正在想方设法“开源”,缓解资金紧张的现状。2004年3月底,荣昌生物发布一份总价约25亿元的增定方案,资金用途将用于“新药研发项目”,且没有明确收益预测。这份预案当然得不到认可,荣昌于是在7月调减定增规模到19.53亿元。

荣昌生物证券部曾向媒体坦承:定增预案目前进展缓慢,调减规模是基于当前市场整体审核,前景不是很乐观。

降本增效是主旋律

两款重磅药物面临市场恶战

荣昌生物的困境,本质上还是研发效率低造成的。

2021年到2023年,荣昌生物研发费用占同期营收比重分别为49.85%、127.19%、120.62%。但是,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目前已上市适应症都偏小,市场空间有限。荣昌不得不通过短期的销售费用去刺激销售。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占据超7成营收。这让荣昌生物陷入难以平衡的商业困境。

GSK旗下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贝利尤单抗已在中国获批上市,是维迪西妥单抗的强劲对手。维迪西妥单抗所处的赛道同样被阿斯利康、罗氏等跨国药企布局,今后必将上演一场恶战。业内普遍认为,如果无法拓展新的适应症,荣昌生物两款自研产品的销售天花板触手可及。

“节流”成为荣昌生物眼前不多的选择,在2024年精细化运营的背后,公司销售费用率为55.3%,下降了16.3个百分点, 综合 毛利率达到80.4%,提高了3个百分点。

尽管荣昌生物强调“公司研发团队稳定”,但财报显示:公司的研发人员已从2023年末的1308人下降至2024年末的926人,一年间减少382人,在研发资源上的调整和收缩明显。

尤其是今年年初,荣昌生物原执行董事、核心技术人员何如意因个人职业发展辞职。这给荣昌生物今后创新药的研发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全球化管线的注册推进及商业化进程都令业界担忧。事实上,何如意本人确实到了退休的年纪,但在公司经营吃力的时候离职,也难免引发外界猜测。

目前,维迪西妥单抗、泰它西普两款重磅药物的适应症研发和销售都步入正轨,荣昌生物亟待更多的爆发点。创新药行业“九死一生”,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收益是不确定的。如果不能调配好资源,掌握好节奏,可能会从吃肉变成喝汤,甚至陷入困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核心高管离职,三年亏损近40亿元,荣昌生物打烂一手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