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中国电信答每经问:基于云网能耗数据构建智慧基站、机房节能等应用,2024年累计节省电费6.4亿元,减少碳排放50万吨

每经记者 周逸斐    每经编辑 陈旭    

4月2日,国家数据局举办“数据价值化 我们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

推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激活企业数据价值,是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中央企业在其中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中国电信作为我国重要通信运营商之一,具备海量多源数据优势。目前在推进数据要素化、价值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创新路径和实践成果?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黄智勇在发布会现场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提问时表示,在绿色低碳应用方面,中国电信基于云网能耗数据,构建智慧基站、机房节能等应用,2024年累计节省电费6.4亿元,减少碳排放50万吨。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周逸斐 摄

黄智勇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中国电信坚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探索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中国建设贡献电信力量。

首先,中国电信具备海量多源数据优势,通过持续加强企业数据和外部数据汇聚,数据湖存储量超600PB(一种用来描述数据存储容量的单位),形成了海量多源数据底座。围绕业务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重点应用上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打造了“星海大数据”服务体系,面向金融、文旅、政务等多个行业释放电信数据价值。

在用户服务方面,通过融合利用网络资源数据、网络感知数据和历史投诉数据,主动修复客户感知,客户满意度行业领先。

在绿色低碳应用方面,基于云网能耗数据,构建智慧基站、机房节能等应用,2024年累计节省电费6.4亿元,减少碳排放50万吨。

在反诈识别方面,通过话务、漫游行为、终端等数据,构建反诈模型甄别潜在“涉诈”号码并及时处置,有效预防电诈案件发生、降低群众财产损失风险。

在民生服务方面,通过运营商位置数据及政务公共数据,构建应急通知、民生关怀等能力,已为超过300家政企用户提供大数据短信提醒服务。

其次,中国电信沉淀了大数据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在自身数智化转型的基础上,攻克了一大批技术难题,打造了全栈自主可控的数据要素服务能力体系。

在数据开发治理方面,具备“采存管用、标训推测”八位一体能力,支持大规模计算和多中心跨域协同,提供超100个AI(人工智能)标注及测评算子,AI辅助标注效率提升80%。

在数据要素流通方面,提供密态可信计算、数据沙箱、区块链、高速数据网等能力,2024年可信多模态数据流通技术荣获吴文俊科技进步奖。

中国电信凭借海量数据资源和自主可控技术优势,助力企业数据要素价值化,培育产业数据发展新生态。

在服务企业方面,自主研发企业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平台,累计服务超过150家政企用户。服务中国安能集团,建设数据治理平台,融通10余个业务系统数据,构建数据标准管理体系,数据处理效率提升30%。服务中国物流集团,助力打造数据智能中台,提供多模态数据全链条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在服务产业方面,融合位置数据、文旅数据和消费数据等,为多个国家部委和30余个省市建设文旅、交通、应急、农业等行业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融合航空器航迹数据、飞行空域数据和气象数据等,2024年为深圳多家单位精准预警低空风险事件百余次,低空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赋能低空新业态安全发展。

“下一步,中国电信将继续发挥海量数据资源禀赋及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价值释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为深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贡献力量。”黄智勇表示。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越来越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中国电科作为推动电子科技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在数据赋能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龚永恒表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兼具质量跃升与价值倍增效应,通过重塑价值创造逻辑,重构协作创新范式,全方位加速科技创新进程,驱动行业由“试验试错”向“数据推演”模式演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展现了独特价值。

中国电科始终将推动数据要素化价值化作为核心任务,立足于技术创新、要素叠加和场景驱动优势,一体化推进数智化共性技术研发,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新业态与新范式,提升科技创新质效。中国电科的创新实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积极打造可信数据空间,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构筑“新底座”。数据积累是创造价值的前提,共享流通是释放价值的关键,但在实际中,数据共享流通利用“不愿”“不敢”“不能”等问题较突出。为此,中国电科自主研发了可信数据空间产品,集成身份认证、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合规控制、数据查证追溯等核心功能,支撑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用不可存、可控可计量”。

在此基础上,中国电科联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研发了电力可信数据空间,通过营造多方安全、可信、可追溯的环境,减少电力企业间因数据敏感或竞争关系产生的合作顾虑,为数据共享流通利用提供技术和机制双重保障,在能源监管、能源规划、能源金融等领域深化应用。

此外,依托可信数据空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围绕新型电力储能成本、寿命等问题展开合作研究,深化协同创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是推动数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双向赋能,探索“新范式”。中国电科坚持推动高质量数据资源与高水平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通过一体化推进数据积累、算法创新、模型沉淀、产品研发与应用部署,打造螺旋提升的“数据飞轮”。中国电科整合视觉、音频、X光、毫米波等全域感知手段,搭建“超级感官”,突破单一传感探测能力瓶颈,通过积累的海量物联传感数据和研发的大模型算法,训练具备强大泛化能力的“物联感知大模型”。

与传统模型相比,“物联感知大模型”在适配新任务时,所需样本数据降低了90%,场景识别率提升了63%。在此基础上,中国电科搭建了高效灵活的大模型应用体系,通过创新优化模型部署技术,依托AI开放平台接入全域物联设备,实现端、边、云丰富产品部署,打通物联感知数据汇聚与模型下发的双向通路。“数据飞轮”持续发挥数据反哺与应用反馈作用,不断优化模型能力和场景落地效果,形成“数据驱动模型迭代,模型优化数据价值”的闭环生态。

三是立足场景应用优势,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打造行业转型发展与业态创新的“新样板”。我国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资源,中国电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行业创新需求、知识经验深度融合,延伸拓展数智化新场景、新业态。目前,已沉淀超500个细分场景任务模型,覆盖能源、交通、金融、城市治理、工业、零售等10余个行业。

以能源行业为例,传统煤质检测存在流程复杂、风险大、效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痛点,中国电科联合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了“融合光谱煤质快检技术”,构建了超10万组高质量光谱煤质数据集,运用多维感知、双模态神经网络算法、AI模型等主核心技术,大幅提升了检测效能:检测时间由8小时减至2分钟,检测能力由1克提升至1000千克以上,复杂煤种通过率从60%提升到100%,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煤炭快速、准确、无损检测的大规模应用。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周逸斐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中国电信答每经问:基于云网能耗数据构建智慧基站、机房节能等应用,2024年累计节省电费6.4亿元,减少碳排放5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