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题记:2025年3月25日,由北大国发院、上海三联书店与中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北大国发院“承泽论坛”第33期:“中德经济学研究与经济模式比较”论坛暨《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新书发布会在北大国发院承泽园举行。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以视频形式对新书发表评论。本文根据评论内容整理。
学术的争议与共识
学术争论本来是很自然的,不应该变成有我无你的左右之争。强调政府主导,就让政府包办一切;主张市场主导,就不承认市场有缺点。这样的极端化争论没有讨论的意义。
从经济学说史上看,大师们并不是这样。比如,凯恩斯和哈耶克通信往来频繁,哈耶克并非排斥一切政府活动,凯恩斯也认为,从长远看还是要靠市场才能解决问题。哈耶克在给凯恩斯的一封信里说,两人在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于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里。但是在我们的学术争论中,这样的情况好像并不常见。
我比较欣赏从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秩序自由主义思潮。无论是弗莱堡学派,还是曾任经济部长和总理的艾哈德,或者其他一些人,他们共同秉持一个观点,认为军事化的统制经济是不可取的。他们对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做了恰当的估计,并且反对极端倾向。比如,他们强调市场的作用,主张保护产权,防止对私权的侵犯等,这些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同时也不完全否定政府的作用。因为按照古典自由主义,比如亚当·斯密的理论,市场的存在和其有效运作依赖于一些重要的社会政治前提。这些前提需要有对市场友善的政府来提供保证,因此政府仍要发挥作用。但是政府的作用有边界,不能运用自己的权力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基于此,我认为秩序自由主义有可取之处。
我们中国的经济学人应该吸取他人的这些经验,防止我们的经济学思想走向极端化。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他们出现的反复中吸取教训。
德国经济的学术主张与现实经济起伏
尽管1948年艾哈德的改革为德国战后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改革促使德国从战后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欧洲最强的经济体,被誉为“德国的奇迹”。可是到了1960年代后期,德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波动和反复。于是,德国几个主要政党派别联合执政的“大联盟政府”达成一致,决定采取扩张性政策,也就是凯恩斯主义式的政策。
但是,他们各自的理论基础并不相同。对于秩序自由主义而言,采用凯恩斯主义式的政策是取其短期效应。可是到了1970年代,危机过去以后,新上台的德国社民党政府继续实行这套政策,就造成了经济衰退。1982年,社民党由于政策选择不当而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基民盟取得了议会的多数。在科尔总理的领导下,德国实现了社会市场经济,标志着秩序自由主义的复兴。德国重新走上了繁荣和健康的发展道路。
特别是《广场协议》以后,德国马克和日元都升值,但是两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德国按照秩序自由主义的方式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政府迫于内外的压力——在外部,美国要求日本增加需求,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国内,民众从短期考虑也希望大量放水,于是在1990年代初期继续大量放水。短期内,似乎效果很好,虽然那时的日本事实上已经处于危机的边缘,但其GDP增长世界第一,人均GDP在1990年代初期超过了美国。在一片乐观的气氛之下,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突然崩盘,导致日本进入了所谓“失去的30年”。
近期以来,德国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德国领导人在政治层面提出要建设新的社会市场经济,实质上意味着向左调整,即向凯恩斯主义调整。《经济学的未来》这本书所反映的自2009年开始的争论正是这种向左调整达到最高峰的时期。有观点认为,德国的秩序自由主义已经过时,要用盎格鲁-撒克逊经济学,即借用美国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来改造德国的经济学。这场争论持续了很多年,其恶果在近几年明显地显示出来,以至于德国在最近两年出现了GDP的负增长。
从这本书所呈现的争论的后续发展,可以看到这两种观点之间的激烈交锋。而且,事态的发展使得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秩序自由主义——仍然不能改变。至于其结果如何,目前还难以预料。
回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这本书里有一个细节没有讲。其实学过德国经济史的人都知道,艾哈德改革的时候,是绕开了英美占领军当局,在一个假日突然宣布了取消价格管制的决定。而艾哈德的改革之所以能够为德国战后复兴奠定基础,正是因为其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放开价格,消除政府的价格管制。
中国经济学界有个特别的问题,无论是哪一派,大家都知道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价格机制,因为只有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才能引导资源做出有效的配置。而这种价格体系的形成,只有在放开市场,让竞争决定价格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中国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些人自称赞成市场配置资源,但反对放开价格。对此,我实在不大好理解。
最近几个月,德国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动,结果如何目前尚不可知。但是,对于我们研究经济学的人而言,需要密切关注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不是从政治层面关心,而是在理论层面思考——理论如何才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如何才能提出正确的应对方针。这样才能尽到我们经济学应尽的责任。
整理:白尧 | 编辑:王贤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