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新华网视评丨整治基层形式主义,新华网连发三评

原标题:新华网视评丨整治基层形式主义,新华网连发三评

来源:新华网

一评:调研何必“层层陪同”

层层陪同,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主义“老问题”。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针对接待工作中的不良风气,要求“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从近期各地和中央通报来看,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调研“层层陪同”的问题,需保持警惕。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调查研究本为发现并更好解决问题,近年来却时常暴露出作风“问题”。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某省直单位调研团一共20多人,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每天六七辆中巴车保障,一天要跑七八个地方。有基层干部吐槽,一些调研“内容不够,人数来凑”,调研过程常常沦为“上车转一转,下车看一看”。

层层陪同,一哄而上,难以发现真问题。客观来说,深入基层调研,广泛接触群众,有助于打破信息茧房,作出科学决策。但广泛性不等于“大阵仗”,盲目拼凑无关人员参加,获得的往往是无效信息,甚至调研组还会被“层层包围”,无法与老百姓接触,以至于调研真正需要掌握的实情“缩水”。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轻车简从”,为何一些调研组却被前呼后拥?记者了解到,基层也有“陪同纠结”:一方面,苦陪同久矣。有的基层干部常年“焊在”调研盆景上,每周都要陪几次,快成了专职“地陪”,无暇顾及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不陪同又担心“失了礼数,得罪领导”。在“陪同文化”影响下,若上级单位未明确限定陪同人员,各层级只能硬着头皮“一陪到底”。

调研不是表演,必须减少层层陪同的虚假“氛围感”。首先,上级单位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落实“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的一贯要求,更多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发现真问题。其次,调研方案制定要科学、细化,哪些人参加,到哪些点位,都要尽可能说清楚,避免基层摸不着头脑,盲目增加人数凸显“重视”。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唯有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干群的急难愁盼,才能让调查研究回归“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本色。(新华网记者陆华东、郑生竹)

二评:从源头上减少滥发牌子行为

近期,一些地方紧盯加重基层负担现象,聚焦“牌子多”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摘除形式主义的“牌子”,减轻基层负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开展达标评比、创建示范活动,本是以标兵引领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之举。一些基层单位墙上挂满牌子,这些牌子多数是各类达标创建活动的成果,反映了基层单位创先争优的精神风貌,但背后也不乏虚耗精力的辛酸无奈。

一些部门将发牌视为“工作下沉”的象征,认为“挂牌即落实”,甚至将挂牌数量与考核排名挂钩,大搞“繁琐哲学”,动辄开发出上百项指标,以此下移压力。一些社会组织甚至以“达标创建”之名创收牟利,造成负面影响。

滥发牌子背后,是基层“主动争牌、被动接牌”的矛盾心态。一些牌子是资源,更是政绩,有的地方甚至不计代价超出财政承受能力争牌。而有些牌子则是一些协会以授予荣誉之名行收取费用之实,硬压下来,不得不接,最终导致满墙皆是牌子的奇观。

整治“滥挂牌”乱象,要从源头上减少滥发牌子行为。近年来,有关部门对达标创建活动的开展已进行明确严格的限定。对涉及全国面上的达标创建活动实行清单化管理,要求挂网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清单之外不再发牌,让不发牌成为常态,发牌成为例外。

更重要的是,需重构考核评价体系。如可借鉴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审查挂牌的必要性,对无实际意义的创牌活动及时叫停,确保“牌子”与群众需求同频,让干部从“围着牌子转”转向“围着群众转”。(新华网记者郑生竹、陆华东)

三评:别让基层成为“无关摊派”的“背锅侠”

浙江德清一些部门单位将商业补充保险购买指标任务层层摊派到镇街、村居,并对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广东惠州一些地方把应由专业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摊派给学校,安排学校排查周边水库、江河湖泊等重点水域……近期,一些地方和中央通报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案例,屡屡提到“无关摊派”加重基层负担的问题。

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净土,可近年来伸向学校的手越来越多,一些教师常忙于“开会、填表、检查”这些非教学事务,甚至医保也要求教师去催缴。此类无关事务,分散教师精力、影响教学质量、侵蚀教育尊严。

非教学事务进校园只是一些地方“无关摊派”乱象的冰山一角。多地公开通报显示,有的地方搞“笔杆子”摊派,以各种理由要求基层起草初稿;有的地方将App下载和点赞、转发任务摊派,并以排名、通报等考核手段层层传导压力。还有的地方以捐赠、赞助等名义向基层摊派无关费用。例如,某地连续多年举行河豚节,并冠以“社会团体会费”“广告宣传费”等名义,向所属机关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国有企业等摊派数千万元。

为完成摊派任务,基层干部被迫“奇招怪出”。媒体报道称,河南某地社区面临摊派的医保征缴任务,需在短期内完成,社区干部不得不自掏腰包补差价,甚至将医保缴纳与群众办事权利挂钩。为完成市场主体倍增要求,山西某地基层干部不得不四处拉人头注册,甚至一位村支书名下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

“无关摊派”背后往往是担当作为不够。上级部门为完成考核目标或应对突发任务,通过行政指令将任务逐层摊派直至基层,而基层处于“食物链底端”,难以对无关摊派提出异议,最终成为“背锅侠”。

根治“无关摊派”,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切实推进基层减负,以权力清单方式划清权力边界,让基层有依据、有底气对“无关摊派”说不。(新华网记者郑生竹、陆华东)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新华网视评丨整治基层形式主义,新华网连发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