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西部铁路项目绝非普通基建工程,它承载着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未来。”3月31日,香港立法会铁路事宜小组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港深西部铁路项目,支持将3.336亿港元的项目勘查及设计拨款申请提交工务小组审议。立法会铁路事宜小组委员会主席张欣宇在接受GDToday专访时表示,该项目正全力推进,力争2035年前实现通车,届时港深将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加速融合发展。
优势互补
深圳或可承建整条海底隧道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港深西部铁路项目全长约18.1公里,其中香港段约7.3公里,深圳段约10.8公里。全线采用地下形式建设,共设5个站点。香港侧将设置3个站点,分别位于洪水桥、厦村及流浮山;深圳侧则设置2个站点,分别位于深圳湾口岸及前海。
铁路从正在建设的屯马线洪水桥站西侧出发,途经厦村和流浮山,跨越后海湾,经深圳湾口岸连接至前海。其中,涉及建造一条全长约5.4公里的海底铁路隧道,当中香港段及深圳段分别长约2.8公里及2.6公里。考虑到工程可行性及成本效益,港深双方同意采用单向掘进施工方法建造,并同意先由香港特区政府委托深圳市政府,为海底铁路隧道香港段进行设计,确保两段海底铁路隧道设计的兼容性。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香港段将于今年年内启动详细勘查及设计工程,港深双方其后会进一步商讨下一阶段的建造安排。
张欣宇指出,尽管项目已经完成立项,成功克服了最初的挑战,但接下来仍有不少难题需要面对。“毕竟这条线路全长十几公里,从香港一直延伸到前海,距离相当长,而且还要跨海,所以投资量和工程造价都很高,技术难度也不低。在当前的形势下,无论是香港还是深圳,我们的政府在财政方面都需要保持稳健,进行精细管理。”
他认为,港深西部铁路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推动政策创新。长期以来,香港工程建设一直面临着成本高、周期长的批评,而跨境合作建设港深西部铁路则为突破这一困境提供了契机。“以往类似的跨境项目,香港与内地通常会分别从两边建设隧道或道路,直至各自的边界,再进行交接。但这次的隧道是在海底,要在海底实现隧道连接,工程难度和造价都非常大。那么,是否有可能让香港委托深圳将整条隧道一起建设呢?”他强调,目前已经确认采用内地标准建设部分路段不存在法律障碍,这为创新提供了空间。
张欣宇进一步指出,港深西部铁路的建造和运营可以分开考虑。深圳以及内地其他城市在基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推进效率高,建设成本低且速度快;而香港的优势则在于规划和未来的运营管理。在建造阶段可以进行公开竞争,运营阶段则可以单独挑选各方面能力最强的团队。“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在这条跨境铁路中最大化发挥双方优势。如果仅仅满足于通车,那显然是不够的,港深西部铁路应该是一个真正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基础设施和运营典范。”
目标2035
港深重构“半小时生活圈”
谈及项目的时间表,张欣宇表示,综合项目规模、工程复杂性、沿线发展节奏及运输需求等多重因素考量,期望应争取不迟于2035年通车。他提出明确时间路径,“立项与招标程序预计需耗时2-3年,主体工程建设周期控制在6-7年,整体开发周期不超过十年,不能再拖到2037或2038年。这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社会期待,必须以明确时间表彰显香港推动创新合作的决心。”
对于施工周期的合理性,他进一步阐释:“即便参照内地基建效率,六至七年施工周期已属高效表现,更何况此次涉及跨境海底隧道的对接问题。这种情况下,十年内完成‘从零到一'的跨境铁路建设,实际上已突破香港传统工程周期的天花板。即使以‘深圳速度'为参照系,这一效率也不算慢。”
在31日举行的立法会铁路事宜小组委员会议上,政府运输及物流局透露,港深西部铁路项目倾向在深圳实施“一地两检”通关模式,并在深圳湾站及前海站设立出入境口岸。根据规划,港深西部铁路开通后,从洪水桥出发仅需约15分钟车程即可直达前海,极大缩短两地时空距离,为深港融合发展提供重要交通支撑。
“无论乘客选择哪一站点上车,均可直达香港;香港居民若需前往深圳湾或前海片区,在港方车站乘车时无需预先处理通关事宜,抵深后可在同一站点完成全部出入境手续。”张欣宇认为,倘若仅在深圳湾实施“一地两检”模式,将导致乘客需出站通关后换乘另一辆列车方能抵达前海,这种分段运输模式将严重制约线路运能。相较而言,在深圳湾与前海同步设置口岸,虽需增配双倍边检资源,却能最大化旅客通关便利性。
意义深远
“轨道上的大湾区”从蓝图走向现实
“这条铁路的意义其实非常深远。”张欣宇向记者描绘了这条铁路的区位价值。首先,它直接服务于香港北部都会区的洪水桥/厦村片区。这一区域是北部都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的建设能够满足这一区域的交通需求,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其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这条铁路将北部都会区与深圳前海紧密连接。通过这条铁路,香港的物流、专业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可以直接与前海的功能做一个配套。高效的互联互通将促进两地人员和资源的流动,并有望形成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这对区域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这条铁路不仅是连接前海和北部都会区的纽带,它还将继续向南延伸。”张欣宇说,在整体规划中,港深西部铁路未来将从洪水桥延伸至大屿山,也就是香港国际机场所在地,并直达香港岛。通过这条铁路,前海-北部都会区-机场城市和维港都会将被串联起来,为打造港深机场超级枢纽奠定基础。“从深圳前海出发,通过铁路可以直达香港的机场城市和港岛核心区域,将极大提升区域的经济活力和吸引力。”
近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方案》提出了未来三年交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明确将加快广深第二高铁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论证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建设。
“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交通网络。比如,港深西部铁路主要承担城际功能,可以在半小时内连接不同的区域;而高铁则进一步与机场、码头等重要交通枢纽相连,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张欣宇指出,现有的广深港高铁只是区域交通发展的起点,未来仍需进一步拓展。从大湾区人口和经济总量来看,城市群间的高速铁路连接不仅是必要的,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建设第二条高铁线路已成为应对交通流量激增的迫切任务。
“未来,深圳、香港、广州等核心城市之间的通勤,将如同今天从新界前往九龙一样便捷。”张欣宇展望道。这种空间格局的重塑,在几十年前或许难以想象,但如今,随着大湾区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的潜力正在加速显现。“‘轨道上的大湾区’”这一愿景,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记者 陈晨 拍摄/剪辑 许晓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