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京西举人村里的举人碑

《刘氏新茔记碑》阳面拓文

重建的《刘懋恒墓表》

  ▌张云涛

  北京西山有个举人村,山清水秀,民风古朴,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的本名为“灵水村”,坐落在门头沟区斋堂镇。

  明朝《宛署杂记》记载:“又十五里曰军下村、曰桑峪村、曰冷水村……又五里曰东斋堂村、曰西斋堂村。”书中的“冷水村”即今天的灵水村。

  民间有俗语:“灵水的嘴,清水的腿……东、西胡林的长流水,桑峪蚕丝成大捆,还有煤窝的山药子儿。”俗语道出了灵水村的特点,这里的村民以“嘴”出名,能说会道。村里自明清以来,乡贤辈出,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尤其是清代,有刘应全刘懋恒父子、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因此灵水村也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之称。

  灵水村的举人出自哪朝?人数多少?姓甚名谁?到目前为止,还缺少详细文字记录。不过,近些年来,京西一带发现的关于举人的碑刻,或许能够揭开举人村神秘的面纱。

  最早发现与举人相关的碑为《刘氏新茔记碑》。该碑在桑峪村杨德亮、杨德好一家的家门外。据杨家人讲,这碑是1969年盖房时,他们向灵水村刘家花20元钱买的房基石,当时石碑在灵水村村南的大东坡,乡亲们费很大劲才帮忙运到家。

  前几年,杨家翻盖房屋,发现了这块碑,把它放在一边保护起来。可惜的是,在搬动过程中,不慎断为两截。

  2011年,笔者在桑峪村杨德林先生的带领下,拓制《军沿道路碑》,偶然发现《刘氏新茔记碑》。我赶忙请村中施工的修路工人帮忙搬动,准备拓印下来,不巧,碑的一角又断了。

  尽管如此,该碑的拓片为灵水村举人的历史增添了新的物证。

  根据碑文可知,碑立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碑是刘应全、刘懋恒父子的合璧碑,刘应全撰文,刘懋恒书丹。碑文记载,刘氏家族世代为京西灵水村人,辽代乾统九年(1109年)地属于幽都府玉河县。自远祖刘守密、刘守庆兄弟二人,传至刘应全已经十三代。刘家祖坟原在灵水村西山岗之上,由于族人繁衍日增,旧坟地已经不能容纳新故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先祖刘得寿、刘得福去世,家人另外选择新坟地,将他们葬在桑峪村大东坡高岗之地。

  碑文言简意赅,将灵水村刘氏家族历史渊源,清晰地记载了下来。

  刘懋恒书丹时,年二十九岁,其书法大有晋唐之风,从笔画到结构既有颜真卿的筋骨,也有欧阳询的美感,是一副很好的书法字帖。

  灵水村还有一块“举人传承碑”,即《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山西汾州府知府加一级君常刘公墓表》(简称《刘懋恒墓表》)。此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碑文记载了刘应全、刘懋恒父子先后成为举人的过程。

  刘应全为康熙皇帝赠授举人衔。碑文记载,康熙戊申(即康熙七年,1668年),京畿大水,壬戌(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旱,刘应全前后捐谷三千七百余石,全活万余人。赠中宪大夫,赐秩迪功郎。刘应全因此成为灵水村历史上未经科举考试,而由皇帝举荐的举人,官职为正五品。

  《门头沟地方志丛书·康熙宛平县志·人物》载:国朝刘应全宛平人,世居灵水村,为人敦朴无伪,于康熙七年十月内水灾同子懋恒赈济饥民,捐谷两千七百石;又于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内旱灾赈济饥民,捐谷一千石,诚尚义人也,俱经题请,优叙在案。

  其子刘懋恒则是通过明经科举考试而成举人的。他十三岁通过童试,成为“儒士弟子员”,十六岁开始享受官府俸禄。

  康熙年间,他参加明经科考试,一举得中,“以明经考授内阁中书”,先后任刑部浙江司主事,又晋升员外郎,后晋升为山西省汾州知府,在汾州“治郡锄豪,强抑牙侩”,保护一方平安。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四日,由于多年劳累,积劳成疾,感觉身体不支,便赶往京城治病。不幸,未来得及赶到家乡,在半路上便撒手人寰,享年62岁。灵水村的刘氏家族,正是因为他详细考证先祖宗支,将十四世图修葺成族谱,才使得刘氏家族祖孙有序,排列分明。

  关于刘懋恒,民间还有一些传说。当年,他从山西回乡省亲的路上,发生过一件奇特的事情:一次他路过百花山,看到当地百姓吃水艰难,他即命随行官吏帮助村民开凿泉水,引渠入村。就在他们动手施工时,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泉水从山石中喷涌而出。众人欣喜若狂,纷纷跪拜,都说刘知府善行感动了上苍,为他们送来了神泉。

  《刘懋恒墓表》由资政大夫、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撰文,翰林院编修、著名书法家陈迁鹤书丹。两位都是康熙朝重臣,合璧为其撰写表文,可见其在朝中地位一斑。现存碑规制之高大,在当时汉臣中异常罕见。

  碑文中还提到,刘懋恒与侧室郭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师向,以父亲为榜样,学习上进,博取功名,在康熙朝成为候补主事,也算是有举人头衔。

  除了刘懋恒,晚清灵水村刘氏家族又出了一位举人,他就是刘增广(1866年-1943年)。在京西已发现的碑刻中,有三方石碑与刘增广有关,分别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玉皇庙改建学堂碑》,民国五年(1916年)牛战村《刘氏族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傅家台兴修水利碑》。

  根据这些资料,得以了解其一生的经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应顺天府科举考试,中举人,步入仕途,先后任山西左云县、静乐县知县,后任山西吉州知州和候补知府。民国后,刘增广告老还乡,闲居乡野,倡导兴办新式学堂,在家乡兴办教育。他在门头沟玉皇庙兴办的学堂,是北京地区早期学堂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卫立煌部支援南口抗战,与日寇在京西对峙。卫立煌的部队路过灵水村,十师师长李默庵曾住在刘增广家中。部队撤离时,刘增广也随之辗转于山西、北平等地,以抗日军。1942年,他回到灵水老家,第二年故去,终年78岁。

  刘增广因文章闻名乡里,街坊邻里有个红白喜事、大事小情,地方政府或邻村乡里办理公益事项,都请他撰文。牛战村的《刘氏宗族碑》,便是他亲笔书丹,通篇布局平稳,错落有致,大字舒展遒劲,小字风骨隽秀,从碑额到正文显示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

  他还略通医术,时常为远近乡亲治病。他去世后葬于军吕公路东侧七里沟,此地又称“七里坟”,因其生前有举人头衔,故此地又被称为“举人坟”。

  京西举人碑刻,记录了京西山村“举人文化”,填补了古籍的不足,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京西举人村里的举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