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标准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两项标准化创新成果在2025中关村论坛发布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系列活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市场监管总局和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分别发布国家标准公开阶段性成果、在京全国标委会与北京市重点产业企业对接成果两项突破性成果。
标准公开是标准实施的重要环节,是社会获取标准的重要途径。市场监管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标准公开共享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标准公开工作。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作为本届论坛唯一以标准化为主题的平行论坛,活动聚焦“新兴技术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实践”。论坛上,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发布了标准公开阶段性成果:3万余项未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免费下载,有效满足了社会各界对获取标准、实施标准的迫切需求;标准公开平台功能升级完善,提高了查询下载国家标准的便捷性;增加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开地址链接,推进在统一平台公开国家标准工作进程;推动地方标准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实现在线可阅读、实时可下载。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高念东在论坛上介绍,全国标委会承担单位有666个设在北京(占比50%),累计制定国家标准27246项(占比60%),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首都标准化资源优势,完善激励引导政策,聚焦“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对接交流活动。
据介绍,2023年以来,中关村论坛连续3年举办标准化主题论坛。2024年起,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每半年组织在京全国标委会与重点产业企业开展综合对接活动;每季度召开若干次专场对接活动,目前共举办了16场;不定期由部门联合、市区联合组织专题对接活动。
对接交流活动取得了系列成果——
在标准创制方面,2024年以来,北京市围绕量子信息、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形成18项国际标准提案;在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领域提出135个立项建议,成功立项国家标准76个、完成发布40项;构建了人工智能、氢能2个产业标准体系。
在标准化组织培育方面,新增156位北京市重点企业代表成为全国标委会委员;成功筹建北京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机制建设方面,北京市形成“一个指引、两个清单”的工作模式,185家重点企业与45家全国标委会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激发出25项重点产业关键标准需求清单,打造了34项人工智能标准化应用场景。医疗器械、机器人、智能运输等5家全国标委会联合发布“标准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倡议书”。论坛上,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委会与小米、国创中心等6家企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本次论坛特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塞尔吉奥·穆希卡、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副秘书长吉尔·托内,围绕国际标准推动新兴技术协同发展这一主题,以远程视频方式作主旨演讲。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IEC第36届主席舒印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中国区域办公室首席代表康博思,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季向阳,分别以“国际标准推进绿色产业创新发展”“标准是工业创新的加速器”“标准引领人工智能前沿发展”为题,分享标准推动新兴技术成果价值跃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和实践路径。
此外,在高峰论坛上,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ISO第27届主席张晓刚作为主持人,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王海舟,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亚太区产品认证总监拉尔夫·克林伯格,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质量副总裁杨虹,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平等,共同探讨了如何推动标准成为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的倍增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