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湛东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7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释放出持续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文件对全年“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将深刻领会文件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全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深刻领会精神,找准金融支农工作方向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于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提出的“两个持续、四个着力”任务要求重点突出、举措务实,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农发行做好金融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眉山市分行信贷支持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图为东坡区永丰村高标准农田大规模收割场景把准“一条主线”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题,将改革主线贯穿全篇,明确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就是在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把更多资源要素配置到乡村振兴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文件明确,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等。这些系统性改革创新是农业农村领域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三农”资源要素的保障和配置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农发行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坚守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创新信贷业务模式,高效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强化政策性金融供给,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抓牢“两个持续”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牢牢守住。
在粮食生产方面,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生产仍较大程度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同时,粮食需求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品质和营养的要求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需求日益多元,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中央一号文件用约三分之一的篇幅、从九个方面对巩固与发展粮食安全政策体系进行系统部署和安排,提出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些既是对2025年粮食生产工作的具体部署,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作战图”。农发行将坚持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各项任务、服务客户、优化支持政策和强化资源保障等方面全力以赴,着力构建新时期农发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新格局,坚决守好“大国粮仓”。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当前少数脱贫地区自我“造血”能力还不强,返贫致贫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这个重要时点,要求紧盯产业和就业帮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支持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农发行将慎终如始扛稳责任,不松懈、不松劲,细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确保脱贫地区信贷投放力度总体不减、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行投放不留“空白点”,同时整合资源力量,认真研究过渡期后帮扶政策,确保平稳有序过渡。
聚焦“四个着力”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提升,同时提出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推进乡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维护农村稳定安宁;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农发行将坚持从“三农”工作实际出发,在城乡融合发展全局中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支持力度,久久为功,持续助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乡村建设水平,激发乡村振兴的潜力和活力,推动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深耕主责主业,不遗余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农发行作为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始终坚守政策性职能定位,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对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六大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为“三农”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累放贷款2.8万亿元,年末贷款余额9.64万亿元,政策性贷款占比为94.2%;累放粮棉油贷款8641亿元,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累放精准帮扶贷款7416.63亿元,扎实服务巩固衔接重点任务,连续7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累放农地贷款2668亿元、种业全产业链贷款300亿元,有力服务“两藏”战略;累放城乡一体化贷款3789亿元、水利建设贷款1805亿元,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为2.68亿元,充分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信贷支持哈尔滨市延寿县永兴粮库开展大豆收购2025年,农发行将坚持党对“三农”和金融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各项工作要求,聚焦“两个持续、四个着力”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强“粮食银行”“水利银行”“农地银行”“绿色银行”四大品牌建设,全力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全力持续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端牢“中国饭碗”。全粮全链全行全力做好粮油购销储信贷支持工作,应支持尽支持、能支持全支持,切实发挥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延伸粮油产业链金融服务,用好粮棉油种植贷、流通贷、加工贷等产品,加大对粮食生产、加工、流通、仓储、进口等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巩固“粮食银行”品牌。深入推进“藏粮于地”战略,积极支持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高质高效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持续擦亮“农地银行”品牌。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支持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智慧农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等,投贷联动服务种业振兴行动,全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认真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加大对“菜篮子”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有效服务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助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二是全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聚焦脱贫县、重点帮扶县、定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等区域,用好差异化倾斜政策,分类施策,持续做好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帮扶产业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方面信贷支持。进一步深化“四融一体”帮扶机制,整合资源力量,打造特色亮点,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积极探索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机制,稳妥有序推进精准防返贫贷款业务,谋划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金融帮扶政策,更好激发内生动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三是全力支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助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打好“特色牌”,做强“土字号”,探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支持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乡村产业增值增收空间。积极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加快建设,重点支持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平急两用”物流大仓等设施建设,高质量服务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贷款联农带农成效作为重要依据,梯度化匹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帮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四是全力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聚焦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服务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全面支持水、电、路、气、热、信息、环境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积极支持农田水利工程、防洪排水工程、城乡供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国家各级水网建设和民生水利工程,做优“水利银行”品牌,加快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聚焦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支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支持“银发经济”,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聚焦用好农村资源资产,积极配合国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力支持改革涉及的各类土地整理、集并、拆迁腾退、盘活利用及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助力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聚焦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承接好“三大工程”“保交房”等重大专项任务,高质量落实“两新”等任务,履行好政策性金融职责使命。
五是全力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聚焦建设美丽乡村,持续支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动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衍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整体实施、收益反哺,一体改善提升农村生活、生态及生产条件。聚焦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支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大气、土壤、农业面源等污染治理,大力支持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做大“绿色银行”品牌。聚焦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积极推动农村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和城乡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聚焦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以种加销全链条为抓手,大力支持林草产业发展,助力实现林草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双赢。
主动担当作为,扎实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必须用好改革这个重要法宝。农发行将坚持把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站在“三农”需求的角度积极作为,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分行贷款支持的凤凰禾库安置区一是深入推进分类分账改革,强化支农强农的政策性功能属性。进一步完善业务分类分账管理体系,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第一类和第二类业务的支持力度,逐步压缩第三类业务占比,足额保障粮棉油购销储、“三大工程”等任务需求,优先支持服务“两藏”战略、水利、路网、改善人居等重点领域,全力保障政策性业务发展。用好“新设产品”,优化信贷结构,制定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强化产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严守业务边界,确保履职有力、担当作为,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
二是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紧密结合“三农”需求、项目实际,按市场化要求,抓住项目自身现金流这个核心要素、承贷主体市场化运营这个核心能力、企业市场前景这个核心导向,积极开展业务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投贷联动、债贷结合,以更加灵活高效的金融产品和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全力推进“一个客户一个农发行”建设,建立协同高效的“陪伴成长”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建设三年行动,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提高办贷效率,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坚持优惠支农、让利于农,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政策压降贷款利率,结合“三农”需求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提供有温度的耐心资本。高质量做好债券发行工作,推动农发债产品简单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丰富农发债应用场景,提升债券流动性和吸引力,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反哺“三农”。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应用,筑牢金融服务数字底座。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企业级业务架构,优化业务流程规则设计,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赋能有为的信息科技支撑体系,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全面深化业技融合,构建敏捷高效的业务研发模式,巩固运营集约化建设成果,加快智慧运营体系建设,在粮食信贷、产业金融、客户服务、风险防控、内部管理等多个维度优化数字化场景,全面提升数字化办贷管贷能力,高效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加快数字新技术应用,以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加快推进卫星遥感、大模型技术在信贷业务中的融合应用,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数字金融生态,为更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 张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