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雪梅
“强大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广泛,涵盖思想引领、政治引领、文化引领、价值引领等方面,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政引领力”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思政课教师应与时俱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理论研究、教学创新、实践探索、人格塑造和文化浸润等方面实现能力提升。
理论研究:筑牢“真懂真信”的思想根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强化自身理论功底。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不仅要深入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学会“用学术讲政治”,同时,要紧跟党的创新理论步伐,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教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推动理论成果的教学实践转化,运用如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新时代成功案例,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如对比“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从而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困惑,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对学生的思想困惑以及“躺平”“内卷”等社会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评价,用理论回应学生关切,让理论真正照进现实,抵达人心,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
教学创新:打造“入脑入心”的思政课堂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注意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堂是教师发挥“思政引领力”的主阵地。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采用“问题链+情感链”双驱动教学法,通过课前匿名问卷精准捕捉学生思想困惑,通过“情景演绎”等课内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教师要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如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长征路线VR实景模拟”“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变迁”等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实践探索:联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授,更应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建立起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加强与政府、乡村、企业等的合作,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积累社会经验,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让教学更加生动、接地气。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把思政课开在乡村、企业、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帮助学生树立与时代同向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志向。同时,邀请行业模范、大国工匠、优秀校友等参与课堂教学,用身边榜样的力量拓宽育人维度。
人格塑造:彰显“有高度、有温度”的教师形象
《礼记》中提到:“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说的就是教师的人格感召力对学生的影响。思政课教师更应塑造这种人格感召力,将其转化为价值引领力。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做“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教育家为榜样,潜心教书育人。要开展“同理心”沟通能力训练,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以“倾听+共情+引导”的方式回应学生困惑,通过情感共鸣培养价值认同,做有温度的思政课教师。要学习教学语言艺术,用有时代感、幽默、风趣的语言讲清楚思政课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让思政课“有理、有味、有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文化浸润:提升文化育人的能力和素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新时代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帮助青年树立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首先需要提升自身文化育人的能力和素养。要深化文化认知,夯实浸润基础。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要增强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选取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案例如“敦煌文化”、“两弹一星”精神,也要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素材,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亲近感。要强化实践育人,促进文化内化。要通过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大思政课”基地共建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将文化浸润从“知识传授”升华为“价值共鸣”。
总之,提升自身“思政引领力”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价值塑造者”转型,通过多维路径的成长,推动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真正引路人,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23AH053438〉和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2022xskc06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