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拉场戏《偷鸭还鸭》中的误会、嬉笑、怒骂皆是戏,乡土乡音总关情。
本报记者 杨竞 文并摄
“我的文化我做主,我的舞台我是主角”。3月25日,“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辽宁省优秀群众文化节目惠民展演在沈阳上演。来自全省基层的14个优秀节目集中亮相,涵盖鼓乐、舞蹈、相声、小品、拉场戏等多元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辽宁4200万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场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一场艺术展演,更是辽宁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此次展演所有节目均由群众自发创作,既有荣获辽宁省“群星奖”的精品,也有充满泥土气息的鲜活表达。舞蹈《跳樯》以芦海鹤舞勾勒渔家豪情,复州鼓乐《鼓乐鸣春》用400年的非遗技艺奏响春之序曲。复州鼓乐传承人金丰茂感慨:“农民放下锄头就能锣鼓喧天,非遗本就活在生活里。”这些来自基层的原创作品,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群众文化在丰富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声《幸福家园》融合京东大鼓与快板,小品《祝您平安》以乡音演绎人间百态,拉场戏《偷鸭还鸭》在家长里短中讲故事,特殊群体同样闪耀舞台——听障舞者用《无声的音符》诠释生命力量,孩子们则以东北大鼓《四树红旗》唱响爱国情怀。这些节目生动诠释了群众文化“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展示”的核心理念,让普通百姓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
展演深度挖掘辽宁文化基因,对口快板《辽南英雄阎世开》再现晚清志士风骨,曲艺小品《老兵捐献》讲述辽沈战役老战士的赤子之心。民乐协奏《出征》更以笛子、二胡、琵琶塑造志愿军群像,令观众动容。这些作品充分证明,群众文化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振兴题材同样亮眼。对唱《振兴东北》唱响黑土地新篇,舞蹈《红》通过时空对话传承红色精神。“群众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倾注心血,他们站上舞台的瞬间就是最美的文化风景。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王洋说。
目前辽宁拥有群众舞蹈团队数万支、合唱团6112支,常态化参与群众超400万人。这一庞大的群众文化队伍,正在城乡之间编织起一张充满活力的文化网络,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实处。
此次展演正是全省群文生态的缩影——近年来,辽宁“冬奥主题广场舞”登陆央视,“全国群文美术写生”入选国家级品牌,持续彰显群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本次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通过“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质朴形式,让文化惠民真正扎根基层。
“舞台上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将群众文化作为核心,展示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群众的风采。”王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