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薛县遗留的五铢钱

  □杨建东

  微山县城往北十几里就是欢城镇,欢城自夏代就属薛国,商代左相仲虺迁薛国国都于欢城,直到商亡,薛国国都迁往滕州官桥、张汪一带的薛城,欢城一直属薛国领地。秦代实行郡县制,薛国改称薛县,欢城仍属薛县。

  1985年,我去欢城采购站打听出土文物信息。有人说收了十几斤铜钱,我一看是汉代钱币,全部征集。经过拣选,绝大多数是汉代五铢钱,有少量西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的半两钱,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货泉钱,东汉剪轮钱、延环钱。重要的收获是一部分小型五铢钱,铸造粗劣,币文不整,大小不一,有的五字只有半个字,有的铢字无金旁,只是朱字,也有的文字反写,称为传形五铢钱,更粗劣的是有形无文。

  汉末、三国时期,欢城属薛县,曹魏统治区域,十几斤钱币不像窖藏,应是墓葬陪葬品。陪葬十几斤钱币,不是贫困户,应是小官吏或地主、商贾之类的富裕人家,可惜调查不到出土地点。

  两汉时期,官方铸钱都是标准、规范、精致的五铢钱,直径2.5厘米,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期虽然处于风雨飘摇、江山不稳的危难之间,但官方铸币仍保持旧制,尽量利于经济平稳,市场不乱。考古资料显示,东汉末年铸币量减少,以沿用前帝铸币为主。董卓主政,铜源不济,熔化一些标准五铢钱和铜器,铸造小钱,直径比标准五铢钱小些,币值与标准五铢钱同等,市面不得拒用。如此一来,有的官府、财主看到商机,也私自熔化标准五铢钱重铸小五铢,他们不用铜范,用砖范和泥范铸钱,铸得批量愈大,获利愈大,反正币值和购买力不变。这种恶劣行径到了三国曹魏尤甚。曹魏时期,战争不断,军需物资困乏,需大量钱币购买物资,魏蜀吴各自铸币,军阀也铸币,以致钱法大乱,无章可循,钱币愈来愈小,愈来愈劣,民间市面不敢拒用粗劣钱币,只得默认。

  蜀国的铸币有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直百、定平一百等,直百,意为一枚钱相当标准五铢钱百枚。吴国铸币有大泉当千、大泉当百,意为一枚钱相当标准五铢钱千枚、百枚。魏国铸币仍用五铢二字,没有四字钱,但轻薄了。

  魏国虽然铸行小钱,但标准五铢钱仍然是主流货币,人们喜欢使用这种大小适中的钱币,从墓葬陪葬的五铢钱上看,还是标准五铢钱使用的多。魏国的疆域是今天的山东、河南、苏北、陕西、甘肃、河北,这些地区发现的魏国小钱也不多,仍以两汉标准五铢钱为主要流通货币,所以这类私铸小型五铢钱能留到今天还是罕见的。

  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币制混乱甚至劣币上市。《三国志·董卓传》记载,董卓叫人打碎铜像、铜钟铸造小钱,废除标准五铢钱,于是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粮价猛增。董卓铸的小钱是什么样的,没有考古资料,谁也说不清。董卓的话并非圣旨,不可能全国奉行他的指令,各地仍以标准五铢钱为主要流通货币。欢城出土的小五铢钱的铸行时间是董卓篡汉至三国曹魏期间,是薛县遗留的珍贵钱币。

  (本文作者退休前系微山县考古工作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薛县遗留的五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