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退市改革的持续落地,2024年年报作为接受去年退市新规检验的首份年度报告,监管部门对财务类退市指标也自然格外重视。存在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为了规避“披星戴帽”,不惜铤而走险尝试“踩线”过关。
日前,汇金科技(维权)发布公告,因2024年度业绩预告中未披露预计收入低于1亿元且亏损,同时,未及时披露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提示公告,公司及公司董事长陈喆、总经理马德桃、财务总监孙玉玲、董事会秘书李佳星被广东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据了解,汇金科技主营业务为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动态密码等技术,为金融行业客户提供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网点转型等“云+端”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受益于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利好,汇金科技股价自2024年2月最低点的6.49元/股启动,在短短11个月内飙涨至12月17日的最高点68.54元/股,随后一路下跌。
“踩线式”过关遭警示
梳理汇金科技今年以来在各个信披节点,公司曾有多次机会完善信息披露。
早在今年1月8日,针对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公司营收低于1个亿,是否有ST风险”的提问,公司方面称,“截至目前,公司不存在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对股票交易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情形。”
随后的1月24日,汇金科技在首次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中,也并未提及营收情况,仅披露公司净利润为亏损1450万元至1980万元。
直到3月28日,汇金科技才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修正的公告,表示预计2024年度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可能在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后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从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来看,汇金科技此前堪称“踩线式”过关,营业收入恰恰卡在1亿元关口,仅仅一千万左右的营收减少,就使得公司面临退市风险警示。公告显示,扣除后的营业收入由此前的1.01亿元至1.03亿元修正为8885万元至9380万元。此外,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亏损状态。
对于此次业绩修正的原因,汇金科技表示,在公司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时,年度审计工作尚未全面开展。随着公司年审工作的推进,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签字会计师深入沟通后,结合公司业务实际情况,对部分销售收入确认进行再次分析,基于谨慎性原则,部分收入2024年度不予确认,预计2024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减少约1270.93万元。
但汇金科技给出的理由显然未能在监管层面通过。广东证监局在发给其的警示函中指出,汇金科技披露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未预计2024年度收入低于一亿元且亏损的情形,未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披露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提示公告,上述情形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
广东证监局表示,汇金科技董事长陈喆、总经理马德桃、财务总监孙玉玲、董事会秘书李佳星未按照上市公司信披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对公司上述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同时决定对汇金科技及陈喆、马德桃、孙玉玲、李佳星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研发投入下滑偏爱购买存单
进一步梳理这家曾乘上互联网金融概念东风而股价暴涨的企业不难发现,尽管汇金科技将2024年业绩亏损主因归结为产品“量价齐跌”和采购周期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但此前一度暴涨超10倍的股价能否与公司发展质量相匹配,或许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作为一家服务对象主要是银行的金融科技公司,相较于将资金投入技术研发这样的立身之本,公司似乎更加热衷于用自有资金购买各家银行的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
数据显示,汇金科技自上市以来频繁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每年使用的额度在1.5亿元左右。与1.5亿元现金管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近年来不足2亿元的营业收入。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汇金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7亿元、1.57亿元和1.3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4亿元、0.07亿元和0.05亿元。这也意味着,汇金科技每年通过给银行客户提供运营安全智能化解决方案所赚取的营业收入,似乎一转手就通过购买存单的方式再度回到银行。
在研发方面,汇金科技整体的投入则逐年下降,2021年至2023年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0.22亿元、0.22亿元和0.19亿元。研发人数同样有所下降,从2021年的89人降至2023年的70人。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今年3月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提问:“公司靠概念被市场炒成几百亿市值,但是公司的业绩乏善可陈,总是在微利与大亏中徘徊,已沦落到绩差股的地步,可有改善的方法?”汇金科技彼时回应称:“公司将通过持续聚焦金融行业内控风险防范领域,深耕主营业务,拓展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效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营销资源,扩宽销售渠道,强化销售团队建设,加强市场开拓力度等措施改善经营业绩。”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