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章卫平 通讯员 汪昕) 3月27日,记者来到开化县马金镇杨和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裕锋引领下,来到离村委会不远的一处山谷。他指着一块块平整的山地相告,这里已种下40多亩黄精,6月之前全村要完成100亩种植,接下来10月份再种。“安徽黄山的黄精终于在我们村落户,引进新产业,村民有了新盼头。”
杨和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缺乏适合本村发展的业态。2023年9月,在外地经商多年的张裕锋,回村当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面对发展压力,他先从义乌引进来料加工业务,让村民有事做,每年光发放劳务费就达六七十万元。紧接着他又一次次跑周边地区,在黄山市找到相识多年、专门从事黄精种植开发的陶新宇。陶新宇当时正想寻找适宜场地扩大黄精种植面积。他多次到杨和村考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当满意。“黄山的姜形多花黄精品相好,不需要大棚种植,但对自然条件要求苛刻,杨和到黄山高速公路开车仅45分钟,种黄精没有比这块宝地更适合。”去年4月,陶新宇注册成立了浙江芝草丹粮中药科技有限公司,与杨和村签约,共同开发黄精产业。
“我们村有300多亩园地和林地,不能种水稻,有了黄精产业落地,就能生钱了。”张裕锋领着村干部群众,一口气整治了40多亩抛荒地,村集体加上农户共流转了150亩园地和林地用于黄精种植。双方采用“公司+经济合作社”的模式合作,村合作社提供土地,公司负责育苗种植管理和养护,技术、收益都能保障。作为老板的陶新宇,也把杨和当成了家,天天驻扎现场亲自把关,指导村民作业。“黄精药食价值高,市场价格稳中有升,新鲜黄精可做菜肴,还可加工方便食品、茶饮片、饮料等,姜形多花黄精一年可种两季,生产周期三到四年,收成后每年每亩毛利有1万元左右。”面对黄精开发的广阔前景,张裕锋的设想是三年后,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杨和村成为“黄精村”,并辐射周边村庄。
产业兴,村民乐。77岁的村民程海华,今年春节以来每天在黄精生产基地忙碌。他说,自己家里有1亩抛荒地流转给公司,去年12月就领到了租金,“家门口有事干,一天工资收入120元,人老身板硬,越干越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