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为期5天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日前闭幕。当天举行了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4类19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19项重大科技成果 赋能千行百业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最后一场重要活动,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围绕“四个面向”,集中发布了19项重大科技成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成果有4项,分别是我国空间科学取得国际领先成果、基于原语表示的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天眸芯”、“晶格传质—界面生长”晶体制备新范式、百比特离子阱量子计算原型机,这些重大成果显现出我国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硬核实力。
面向经济主战场有5项,包括朱雀二号改进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空天计算在轨试验平台、智简内生6G原型系统、北汽福田液氢重卡、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有5项,包括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海上风电柔性直流换流装备、全球首次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浅层气联合试采成功、大尺寸高温超导镀膜设备、大冷量稀释制冷机“凌开一号”。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有5项,包括“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放射性药物共价技术、国内首创脑与脊柱一体化手术机器人、首款脑胶质瘤原研靶向药物——伯瑞替尼、ARC生物耦合技术。
脑机接口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北脑一号”进入临床验证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重大专项与基础研究处处长张东玲介绍,本次论坛发布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很多服务民生的科技成果,体现了科技向善的价值,有力支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通过将微小的治疗仪器植入患者大脑皮层,能够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实现自主活动,或者帮助语言障碍患者重新“开口说话”。智谱手机AI智能体,像一个智能助手,不需要人类自己去执行繁琐的手机操作流程,只需要下一个指令,它就可以自动去访问手机的不同APP,进行自主操作,一键搞定每一个生活需求。
脑机接口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北脑一号”突破性进展正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罗敏敏介绍,今年初,他们联合北大第一医院、宣武医院、天坛医院,针对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开展精细运动解码,以及渐冻症导致的言语障碍开展中文言语解码,取得重大临床进展。植入“北脑一号”的首批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设备有效通道数达98%以上。
其中,在宣武医院完成手术植入的一位渐冻症导致的重度构音障碍患者,经过术后3小时左右的数据训练,已能解码60多个常用词,输出如“我想吃饭”“请帮我找医生”“我想出去散步”这样的短句子。随着训练深入,有望解码输出患者任何想说的话,速度达到每分钟80字以上,相当于为患者重建交流的能力。
北京下一代液氢重卡亮相
零排放续航超千公里
在面向经济主战场发布的重大成果中,北汽福田最新研制的下一代智能网联液氢重卡亮相,这款产品集23项行业首创技术于一身,围绕液氢特性,突破了液氢重卡集成关键技术、300kW高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车载液氢储氢系统等关键技术,同时在整车轻量化、多合一集成电驱桥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代表着北汽福田在新能源领域又一次创新引领。
北汽集团首席科学家、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志东介绍,这款产品在液氢储氢系统方面,开发安全可靠的车载液氢系统,车载液氢储氢系统相对气氢而言体积和重量降低三分之二,加注速度可达10kg/min以上,真正解决了车载储氢量不足、加注效率低的难题,规模化应用后单公斤储氢成本会大幅度降低,是未来储氢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秦志东表示,本次发布的下一代智能网联液氢重卡,标志着我国在液氢燃料重卡领域实现从关键部件到整车系统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其超1000公里续航能力不仅刷新行业标杆,更直接推动氢能应用场景从区域短途场景向中长途干线运输跨越。预计在2026年投入示范运营,积极为我国探索出零碳干线运输的解决方案,为实现“双碳”战略贡献交通运输行业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发布会上,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来自中科慧灵的灵宝星期三、来自乐聚通研的夸父3个机器人参与主持,进行人机“联袂”发布。本次中关村论坛上的一批特殊的“智愿者”——9个机器人和2只机器狗被邀请登台,获颁“智愿者”纪念牌。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