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四双四改”破题,培养拥抱技术浪潮、顺应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转自:上观新闻

3月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大会召开。为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主动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海选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高校先行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推出“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专栏,介绍相关试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举措和特色亮点。今天,和小育一起走进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来看学校的改革探索。

作为上海市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高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紧扣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脉搏,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以应用立校、以技术报国”,以“四双四改”(即:学校-学部-专业-课程实施校企“双负责人”制,改专业设置、改培养体系、改师资评聘、改考核激励四大举措)为核心,将产业需求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全过程,把专业建在产业上,课程建在产线上,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无缝衔接,努力塑造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双”架构

打通校企协同育人关键堵点

如何破解学校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培养方面的关键堵点和难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提出了“四双”协同育人机制,在四个层面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并实行校企“双负责人”制度,行业企业代表比例超过50%。在学校层面,设立了由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及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在学部、专业和核心课程群层面,也相应设立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室和产教融合教学团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相关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

“在这一架构下,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全过程,掌握人才培养的话语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介绍,今年学校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和智能技术学部被遴选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批改革试点单位,将通过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声音,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匹配。“我们要让企业不仅是参与者,更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者和受益者。”

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学生根据企业课题开展实验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中国最早系统培养香料香精化妆品技术人才的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调香师的摇篮”,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是学校的优良传统。“我们与上应大是老朋友,更是好朋友。”在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官蒋丽刚看来,双方的合作由来已久,“我们将和学校共建产教融合教育基地,围绕化妆品智能生产与品质管控、化妆品营销与市场拓展等模块,共同组建‘企业专家+校内教师’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共同将新技术、新趋势以及实际项目案例融入教学内容。”

“校中有企、企中有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让行业企业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总设计师’。”学校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主任田怀香介绍,学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由企业专家审定,校企双方不仅共同开发课程,还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评估。校企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产业逻辑和岗位需求,“岗-课-赛-证”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也相应得以构建。谈及这些改革举措的逐一落地,田怀香对培养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充满着信心。

“四改”举措

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实现“定制化”培养

将专业建在产业上,课程建在产线上。从去年7月至今,一直在一家微电子有限公司住企实习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吴宇鹏说到,“深入企业实习大半年,和企业导师一起直面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只有真正走在产业一线,我才认识到知识如何转化为价值,现在学习更有动力和方向。”更可喜的是,吴宇鹏有三位一起实习的同学已和该公司签订了就业三方协议。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任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建立了“随产而动、随需而调”的“学院-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提出改革专业设置机制和招生选拔、改革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培养体系、改革双师队伍建设机制和评聘考核、改革学院(部)考核激励方案等四大举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组建成立智能技术学部

作为改革专业设置和招生选拔的“先手棋”,去年,学校组建了智能技术学部,今年将持续推进院系机构改革,把原有的9个工科学院实质性整合为5个技术学部,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和招生结构调整,实现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比达到80%。学部制改革和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学校实施“按行业大类招生、按岗位需求分班”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和坚实的资源支持。

学部制改革后,智能技术学部打破原有的4个学院的架构,将原有的17个专业撤并重组为11个专业,并按照智能制造组和智能信息组实施招生。学生入校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进行专业分流,实现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入选后依据细分岗位特点重新分班并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通过“住企培养式”等多种实习方式,确保学生深入企业开展1至2年的实践活动。去年下半年,首批试点8个专业共计300余名学生赴企业开展了整学期、沉浸式高质量实习,而这一数字预计在2025年将至少翻一番。

学生在企业实验室参与校企联合攻关项目

“近年来,我们将学生早进企业、常驻企业作为实习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传统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教学板块予以全面整合优化,达成螺旋式递进的职业技能培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毛祥东表示。

双向赋能

AI深度融合激发内生动力

“四双四改”综合改革的实施,助推学校在探索构建响应及时、对接精准、多方参与的行业产业紧缺人才培养新机制方面加快了步伐。目前,学校正在全面修订2025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实施长周期、贯通式实习教学和“AI+”专业改革为重点,合理减少基础理论课程学分,增设与生产一线密切相关的技术类、项目化课程,努力达到三个“三分之一”:理论知识占授课内容的三分之一,企业教师授课不低于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技术智能(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今年初,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还联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成立技术智能(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旨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和技术创新范式变革,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产业技术进步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技术智能协同创新研究院将通过AI基座与服务平台构建、教师教学辅助、个性化学伴、交互式实训课程、智慧学情评价五位一体的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于人才培养之中。”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作为技术智能协同创新研究院首任院长表示。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深化“院办校”改革,推动人才人事工作改革

与此同时,为了激活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的内生动力,学校积极推动“院办校”改革,将人才引育的责任主体进一步下放到学院(部)。紧扣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引进流程,实施“上应学者”计划,探索增设产教融合型职称序列。学校今年还专门在年度预算中设立“学院改革与发展专项经费”,并在年度考核中设立“改革与发展专项模块”,全方位撬动激励杠杆。

智能技术学部人工智能系系主任王栋在新学期召开的学部改革促进会上作了一个形象的类比:“改革就像训练神经网络——数据(资源)要打通,损失函数(目标)要对齐,还要有足够的算力(执行力)。”

“未来五年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最为剧烈的五年。学校只有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在应用型赛道上发挥出优势,培养出更多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在比作为、强贡献中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汪小帆表示。

素材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提供

编辑:邓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四双四改”破题,培养拥抱技术浪潮、顺应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