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王丹准备的讲解小物件常常第一时间就会引起参观者的兴趣。本报记者 谭硕 文并摄
灯光亮起,沈阳博物馆“山海冬韵 冰雪辽缘”展厅迎来新一批观众。50岁的王丹正将磁吸玩偶轻轻吸附在志愿者讲解员的马甲上。这个改造过的东北大鹅玩偶歪着脑袋,与展柜里清代万年甲子元宝式火碗形成奇妙对话——这是她第91场志愿讲解的开场白。
“猜猜这个火碗有几层机关?”王丹从腰间蹀躞带取下平板电脑时,金属配件发出清脆碰撞声。这条特制腰带上悬挂着年画扩音器、藤编水杯和装满文物盲盒的蹀躞包,活像移动的微型展台。3月14日,来自温州的男孩踮脚点击屏幕,引得6名观众发出“哇”的惊叹。
这种独创的“沉浸式导览”源自王丹的细致观察。她发现观众总想触摸文物,“既然真品不能碰,我就把延伸信息都装在身上。”手工蹀躞包里藏着文物盲盒,平板电脑存有2G的拓展资料,连扩音器都裹着年画外壳——这些道具让展厅变成了流动的北方生活剧场。
财务出身的王丹总爱用数据说话:91场讲解覆盖红山文化到清代宫廷画,416小时服务时长精确到每分钟互动。但在观众眼里,这位短发志愿者最神奇的本事,是把“天寒地冻”的东北史讲出蒸腾热气。
为了说明清代火盆的用法,王丹特意找到了一幅古人使用的画作图片,并经过和专家确认后,融入火盆讲解中:“大家看,人们把松树枝放在上面,一家人聚在一起,冬天变得更温暖了。”
生动诠释背后,是王丹对东北文化的执着。她总说文物要“说人话”:清代《冰嬉图》要配上沈阳冰雪节盛况,辽代鎏金马具得和蒙古族那达慕联动。
午后休憩时,王丹在三楼栏杆处远眺。上午那批温州游客正在青花瓷展区流连,其中小男孩举着她送的“青花瓷盲盒”手舞足蹈。
“每名观众都是种子。”王丹抚摸着马面裙上的褶皱说。这条裙子是她特意选的,“马面裙是汉族传统服饰,蹀躞带源于游牧民族,就像我们东北文化,本来就是交融共生的。”王丹说。
闭馆铃声响起时,王丹正在整理明天要用的装满“十八般武器”的道具包。新做的磁吸版萨满鼓玩偶需要调试,平板里刚下载的4K高清《乾隆冰嬉图》还没剪辑标注。这些工作常常要忙到深夜,但她乐此不疲。
“您说火碗能热菜,那古人怎么控制温度啊?”保洁阿姨的问题让王丹眼睛一亮。她立即翻开笔记本画起示意图:“您看这个夹层设计,就像咱们现在用的保温饭盒……”此刻的展厅空无一人,但文化的暖流仍在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