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民俗手作文创聚落落成,将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罗源县委统战部聚焦以文兴业,依托罗源县青年企业家商会,在做好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工作的同时,推动民族文化软实力‘变现’,助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共同富裕‘金名片’。”罗源县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说。
文创点睛,民族文化活起来
青砖铺地、瓦屋连绵,鸟语花香、溪流潺潺……漫步在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竹朴乡畲院,宛若置身于“桃花源”之中。
竹里村是罗源县一个民族村落。2018年,罗源县立足该村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特色,深挖文化资源,突出民族文创产业发展区定位,招引罗源县青年企业家商会会长、竹朴乡畲院主理人林丽荣扎根于此,打造院子项目,为竹里村乡村振兴带来新动力。
“竹朴乡畲院活化利用民族村古厝文化历史遗存,传承村内服饰制作、苎麻织染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文化有机融入罗源红色畲家记忆馆、华夏美育研学基地、田间课堂等场所,以扎染、传统畲歌、竹竿舞、八井拳、长桌宴等研学课程和文创体验项目吸引客流,年均游客超30万人次。”林丽荣说。
文化“点睛”,创意“生花”。2024年以来,竹朴乡畲院聚焦罗源山海士人文化,在创设“罗源有礼”公共文化品牌、招引多元复合型文创聚落进驻的同时,创新融合螺钿工艺、掐丝珐琅、烧箔画等非遗技艺,创意提升并植入民族元素,携手罗源县教育局在福州民族小学推出团扇、丝巾、胸针、摆件、背包等多样文创产品,让民族文化活起来。
内引外联,搭好平台聚起来
“民俗手作文创聚落的建设涉及多方面内容,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确保文创聚落顺利建成运营。”最近,罗源县青年企业家商会“文创助村”结对服务团的15名专业人才特别忙碌,他们将为文创聚落提供法律、财税、管理、新媒体宣传等系列服务。
乡村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人才队伍。罗源县青年企业家商会以竹朴乡畲院为圆心,强化内引外联,打造人才“飞地”:对内,联动谷仓画院文创工作室,与4名非遗传承人互动联络;对外,吸纳7名工艺美术大师进驻,引入两岸少数民族师生、闽台文创设计师团队、闽台乡建乡创团队等前来寻根溯源、参访调研、交流共建,提升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基地建设成效。
乡村文创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产业链的支撑。罗源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合力推动罗源县青年企业家商会融入“万企兴万村”罗源实践,以“共创共享和合共生”同心文化延伸文创聚落产业链,实现聚人才、引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将地域特色文化、艺术创作文化、民俗传承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与展览展示、教育培训、休闲娱乐、商业消费等相关功能深度融合,形成“学习传承-文艺创作-体验消费-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
文化赋能,乡村经济火起来
连续3年开展民族乡村春晚,与当地村民和各族群众同吃共乐,视频报道登上中央媒体5次;新一代青年企业家以文弘业助力民族乡村振兴案例登上海内外各大媒体矩阵,出海又出彩……
罗源县青年企业家商会发挥竹朴乡畲院民族乡村文化会客厅作用,开发非遗古韵研学实践+民族特色旅游业,延伸打造庭院餐厅、畲乡民宿、文创聚落等,推动民族文化赋能小院经济,形成链式效应。
一方面,着眼以特色产业促就业,商会积极延伸多种文创业态,通过承办少数民族群体职业技能培训班,将“指尖上的非遗技艺”转化成“指尖上的乡村经济”,帮助近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另一方面,着眼以节庆经济促增收,商会参与筹办“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融合“打卡文化”“文创产品”和传统非遗技艺,配套“村晚”“村宴”“村播”等活动,从文化演出、文创产品、乡村非遗、美食特产等角度展示民族风土人文,仅去年活动当日就引流1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