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南京是一座与茶文化息息相关的城市,而春天,正是品新茶的重要时节。日前,南京晨报记者就跟随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王彦一起,翻山寻茶,共启一场茶文化溯源之旅。
寻茶路
独行数百公里 一周探3座茶山
“春分后,各大茶山迎来或即将迎来全年最忙季,我也加快了探茶之路。”到今年3月底,王彦已连续翻越3座1000米海拔的山峰,背包独行数百公里,通过仅能容纳一人过的乡间野道,带着那本跟他多年的泛黄寻茶笔记本,沿途叩开农舍……“探茶如磁铁一般,深深地吸引我,只管背包埋头向前。”王彦说。
3月下旬,王彦与晨报记者相约黄山区猴坑村。这里是国内十大名茶——太平猴魁核心产地。“其实,太平猴魁与南京紧密有关,这个耳熟能详的茶名,就是在南京定的。”猴岗盛产茶叶,茶农王魁成选粗壮均匀的一芽二叶,精细加工成茶,色香味形俱佳,受到茶商赞赏,被称为“王老二魁尖”。1912年,该茶被送往南京南洋劝业会陈列,获得优奖的同时被正式定名“太平猴魁”,1915年,“太平猴魁”又被送往美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头等金牌奖,翌年,在江苏省陈赛,又获得金牌和奖状,从此蜚声中外。
“好茶不止在高处”。王彦带着记者转战中潭秘境,乘船渡过一湾碧水,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千竿翠竹随风摇曳,山泉在石间叮咚作响,几株野生茶树静静生长在竹林深处,周围还留着茶农清理杂草的痕迹。“左竹右溪,茶树最懂挑地方。”王彦介绍说,“茶树喜阴伴凉,专找有竹挡风、临溪之地生长。”
深揭秘
三年6次造访猴坑村 拜访93户农家
王彦指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说,“我们的目的地在这山峰之后,从猴岗到猴村,再登上700米海拔的凤凰尖,猴坑仅是寻茶的起点。”从猴坑村出发,进山公路在急转弯后突然变窄,仅能供单辆五菱小型面包车通过,司机则娴熟掌控方向盘,在盘山路上快速疾行,“还有半个月不到,这里就会云集来自全国的茶商,进山路会被堵得水泄不通。”大约20分钟后,记者来到猴岗,而更长的探寻路才真正开始。一条青石铺就的古道斜插进密林,石阶已被岁月磨得光滑。王彦伸手抚过斑驳的石面:“这是清道光年间开辟的凤凰古道,当年的茶农就是踩着这些石板,一篓一篓把新采的茶叶背出大山。”
“真正的源头,还在更高处。”跟随王彦再向上,山路越发陡峭,石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的岩壁和盘结的树根,大家不得不手脚并用抓着岩缝里的老藤向上攀爬,终于,在海拔近750米的凤凰尖,成簇的野生茶树闯入视野。“这些长在石缝间的茶树看似瘦小,实则树龄都在三四十岁向上。”王彦指出,野放茶叶片不如家养茶肥厚鲜亮,但品质更佳,“这个季节看到叶肥色艳的,反而不是好茶。”
为了寻找真正的好茶,王彦走遍了苏浙皖的茶山,一年至少“废掉”五双登山靴,因为要获得全面的茶山及茶源信息,只能靠双腿,多攀一些山、多拜访核心地农户。而寻茶的过程中,王彦尤其对黄山猴坑村情有独钟。“我的方法很笨,就是‘截硬寨、打呆仗’。”王彦摩挲着手中的茶杯笑道。三年六次造访猴坑村,踏遍93户茶农门槛,从炭火房到茶园,逢人便是问茶。每遇好茶,必再三登门,“所有一手资料,都来自与茶农的深入交流。”
那什么地方容易出好茶?王彦以太平猴魁举例,用“帽、腰、鞋”形象比喻。山顶林木如帽,遮阳挡雨;山腰灌木为伴,共享春芳;山下杂草如鞋,固土成肥。他强调,茶树喜阴,优质茶园需具备三个条件:海拔二三百米的山地、自然野生的环境、临近水源。
小目标
50岁前探寻55座茶山 还要建博物馆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0岁前,走遍55座茶山,这个是我的小目标。”作为连续创业者的王彦,2007年的时候,他开的烘培门店在南京就家喻户晓,但同时也经历过资金周转不灵,甚至靠卖掉收藏品来生活的窘境。过去的沉浮,让他更坚定目前做的事情很重要。
据悉,王彦从2022年2月2日开启茶山探寻之旅,从安徽到福建,从黄山毛峰到武夷岩茶,他的足迹已遍布21座茶山。“一开始会很疲乏,但在攀越一座山的时候,绝美景致会跳入眼帘,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人心情豁然开朗,这似乎是寻茶苦旅的褒奖。”
这份执着,源于他对茶文化求知精神。“之前教过一段时间茶的课程,在备课过程中,就会惊讶地发现,有不少茶的内容、逻辑不能自洽。比如从猴坑到猴村,一路记录太平猴魁的内容都不完全一致。究竟哪一种说法最接近真实?”王彦总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启新的寻茶之路,他希望回归现场还原真实。
他坦言,最初也曾想过经商谋利,但在深入茶山后,他发现比赚钱更珍贵的,是沿途的风景、历史的真相,以及茶农们世代传承的匠心。王彦说,用双脚记录茶山,让自己更懂茶和茶文化,希望能够爬过55座茶山后,通过整理筹划一座茶文化博物馆,“我想把最真实的中国茶、最动人的茶山故事,带给更多懂‘茶’的人。”
茶相遇
拜师求艺 一场城乡的双向奔赴
在王彦看来,一杯清茶为他打开了通往乡村的大门。“每次到猴坑,我必会拜访制茶师傅叶良金。”王彦说,“我钟爱传统的老茶树加老手艺。”他解释道,所谓老茶树,就是未经工业化改造的原生态茶园。
“野者上、传统工艺,这两点叶老对我的影响极深。”王彦感慨道。他回忆到,自己探寻太平猴魁的第一站,便跟传统制茶人叶良金先生认识。在叶老的茶园里,茶树自然野放,极少人为干预。野放茶园用粘虫板代替农药,以锄头除草,像照料孩子般呵护每株茶树。很多茶树并不是整齐排列,而是零散于竹林间,不少叶片没人工茶场的茶叶那么碧绿与饱满。“这种顺应自然的种植方式,让茶叶保留了最本真的山野气韵。一泡热水,便能充分激活叶片中的香气。”王彦说,所谓老手艺,就是以炭火烘培取代电力加工的古老工艺。“制茶是唤醒的艺术。传统炭火杀青让茶叶沉睡,冲泡时又将其唤醒。这种工艺还去除了不少绿茶寒性。”
“在乡野与茶相遇,从茶农身上学习到很多。他们从小跟随着父辈研习制茶,一干就是一辈子,外部无论多喧嚣,始终能专注如一。”这是王彦在探访中最让其痴迷的一块。
实习生 潘沁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阳阳 万博洋 张华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