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万物生长的时节,在高邮市菱塘村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村民们正培育高邮大虾的虾苗,“村水产养殖基地每年能产出大虾、大蟹370吨,村集体可以分到60万元收入!”村书记杨健掰着手指计算着,难掩内心的喜悦。近年来,扬州市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促增收”行动,牢牢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一村一策”探索强村途径,“一村一产”培育富民产业,有效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引擎”,2024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36.2万元,位居苏中、苏北第一。
让资源沉下去,把增收责任担起来
“我镇的黑莓特色产业发展,就是一次党建引领带动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仪征市马集镇党委书记李明飞介绍。当地通过设立“合心合力”黑莓共富工坊行动党支部,村党员能人先行先试,带动周边150多户农户种植,目前全镇种植黑莓8000亩、产值达到5亿元,走出了一条“组织领办、书记领衔、党员领跑”的强村富民、村企联建路子。
乡村要振兴,基层组织不能缺位;群众要致富,集体经济必须引领带动。扬州市将“促增收”列为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项目”,出台《抓党建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抓项目打造、促业态多元等“六抓六促”27项措施。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钱”的瓶颈、“地”的制约,先后出台6方面20条扶持政策,为弱村“引活水”,助强村“再壮大”,共同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
让村里结对子,把各方力量聚起来
在宝应县军师村,扬州城控集团与村共同成立了鑫红卫农产品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规模、渠道上的优势,2024年帮助村销售农副产品60万元。“我们还联合省乡村振兴队推进‘鱼菜生肽’项目,上争到230万元资金,可为村集体新增40万元收入。”第一书记王平兴奋地说。
去年以来,扬州市充分利用市县国有企业的产业、资源和经营优势,组织69家市县国企与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派选经营骨干任村第一书记,提供组织、人才、资源、资金全方位支持,帮助他们摘掉“薄弱”帽子。截至目前,国有企业69名第一书记开展主题党日共过、三农政策共学、发展良策共商的结对共建活动300多场次,为村直接支持、帮助上争资金超过4000万元,引进各类项目150多个。
让能人来当家,把发展动力提起来
邗江区沿湖村曾是个因穷闻名的小渔村,近年来,村书记刘德宝带领一班人整荒滩、建小区、搞旅游,300多户养殖户和渔民住进新居,一家家农家乐、民宿拔地而起,去年旅游收入达到3500万元,村集体收入350万元。沿湖村的巨大变化,离不开这位敢闯敢干的带头人。
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扬州市择优选拔农村实用人才、致富能手等“能人”担任村书记、村干部,通过制定基层干部专业化建设15条措施,让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得到提高。为全市专职村书记缴纳年金,对村集体收入增长明显的按一定比例发放奖励报酬,近三年累计安排26个省考职位定向招录村书记,充分激发村书记干事创业活力。 陈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