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数字赋能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 徐晨玮 张爱武

当今世界,数字化浪潮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与文化传承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阵地,肩负着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文化产业数字化浪潮,数字技术与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不仅重构了文化传播的路径,更催生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为高校破解传统育人模式瓶颈、激活优秀文化人才成长动能提供全新路径。

以数字技术重塑文化育人的精神内核

数字技术为文化育人注入了新的价值内涵。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受限于单向传授模式,而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文化实践的物理边界,推动“文化认知”向“文化创造”跃迁。高校通过数字摄影、高清技术、云技术、全息技术等,将传统文化课堂转化为可视化教学,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可访问性与传播效率,使文化精神内核得以立体化呈现。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还原三星堆文物发掘场景,让学生跨越时空感受古蜀文明的深邃;大数据分析工具则能精准评估学生对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的认知程度,实现个性化思政教育。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赋予传统文化教育时代感、新鲜感,让文化育人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精神实践,有效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自信。

数字技术还推动文化传承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创新”。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让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展览展示,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库,通过人工智能生成传统艺术的新表现形式,不仅保护了文化基因,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发展推动更多学生以“文化生产者”的姿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开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过程中,高校还需要构建“数字人文”课程体系,将编程思维、数据分析能力与传统文史课程有机融合,培养既能解读文化密码又能驾驭数字工具的“双栖人才”,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使他们成为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意、制作、营销的文化生产主体,凝聚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力量。

以数字平台构建能力培养的创新范式

教学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正在重构文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课堂边界,借助数字化平台的运筹与整合能力,创新文化人才培养的数字叙事表达,通过线上慕课平台提供《敦煌艺术》《戏曲鉴赏》等精品课程资源与线下智慧教室的多屏交互、智能录播等,实现小组研讨与实训模拟。更为重要的是,虚拟仿真实训室解决了传统文化实践中的“三高三难”问题——青铜器修复、古籍保护等高风险实训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反复演练,文物数字化建模、文化IP开发等实践项目则依托云端协作平台实现跨专业协同,从而提升文化可及性。

数字技术还催生了文化创新能力评价的新标准。通过采集学生在数字文创设计、文化数据分析等实践中的过程性数据,构建包含创意指数、技术应用度、文化理解力等多维度的评价模型。这种量化评估不仅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更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对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出特定的“转型”以迎合市场、企业的需求。如高校可与数字文博企业共建人才数据库,实时匹配学生技能标签与岗位需求,使人才培养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牵引”。

以数字协同构筑产教融合的发展格局

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突破校园围墙,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生态。一方面,高校应牵头建设区域性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等社会资源,开发模块化教学资源包。另一方面,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学分互认机制,支持学生在文化科技企业、数字文博机构的实践经历转化为学分,形成校外联动的文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拓宽学生的文化学习渠道。这种开放性生态既能解决高校资源短缺问题,又使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前沿,从而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数字协同还推动着教育主体的深度变革。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化主体,教师突破知识传递的单一维度,在文化数字化项目的实践场域中转化为项目导师,其主体性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文化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活化得以延展;企业技术专家借助云端协作平台突破时空界限,以“数字工匠”的新质形态介入文化大数据分析、数字策展等实践环节,实现技术理性与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非遗传承人则通过AR技术构建虚实共生的传承空间,在技艺数字化编码过程中完成主体功能的时代转型。这种多元主体协同模式,正在孵化适应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型人才群落。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数字赋能已经从技术应用升维为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支撑。当虚拟现实技术让千年文物重焕生机,当智能算法助力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当数字生态重构文化创新链条,高校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技术变革。高校当以数字技术为支点,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文化育人价值升华、培养模式创新和生态系统重构,方能培育出既有文化根脉又具数字翅膀的新时代人才。未来,随着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化应用,高校文化人才培养必将开启更具创造力的新篇章。

(作者分别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研究人员,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数字赋能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