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晖,字仲晦,号青峰,甘肃省通渭县城关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据史籍记载,李南晖少时家贫,十龄始入塾,师从通渭著名学者王希旦。后拜巩建丰为师,力学14年之久。巩氏博学善教,德才俱美,乃一代醇儒,时人尊为“关西师表”。名师出高徒。南晖求学期间,岁严寒仍以单布袍护身,课余还得从事磨面等家务劳动,穷且益坚,志气昂昂,勤奋好学,博涉群书,聪明过人,应对敏捷,平时言谈、作文,出语每令人惊叹。
小南晖大砚台研墨以习字帖,蒙师王希旦见而出联句“砚大文章大”以试之,对句应声脱口而出,“心宽天地宽”。王大奇之,赞曰:“此子不可羁勒。”意思是这孩子如千里驹驰,前程未可限量。南晖曾为关帝庙撰对联云:“匹马可独行,仗此生凌霄浩气,会风虎云龙,别自有千年事业;双眉常不展,悯当时满目群雄,同石牛腐鼠,那堪登一部春秋。”咏史抒怀,感慨古今,气势不凡;笔底风雷,褒贬人物,震古烁今。早年之作,尤令人刮目相看。
清雍正八年(1730年)李南晖县试、府试皆获第一。次年院试优等,以生员入县学。应制以外,研读经史,尤喜《易经》。博涉广搜,勤奋不辍,力图有所发明,“内以修己齐家,外以立教治人,毋徒为俗学所囿”。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赴京参加会试,屡荐未中。遂无心科举,专意授徒治经。应聘依次为秦州、桥陵、桐柏、中部等书院山长,训迪诸生,桃李茂盛。
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任四川威远县知县,时距中举已经三十年。主政威远凡十四载,断诉讼,洗沉冤,行仁政,勤政务,有贤名,被誉为“能吏”。主持修筑城池,加固河堤。建成万年桥,民称“李公桥”。增修威远青峰书院,自捐俸银以给诸生膏火,多获士林赞誉。常召集诸生,探究修身之理;身体力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从其所著《慎思录》拣选警句,亲笔书丹,请石工镌刻石上,共一百八十八块,砌于青峰书院慎思堂壁,以便诸生朝夕阅读对照自省。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李南晖参与金川之役,督运粮草有功,总督阿桂以军功卓异保奏其入觐。深谙宦海险恶的李南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进京觐见最高的机会,以年老辞而不赴。于1779年告老还乡,授徒为业。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五月十二日,在“石峰堡事变”中,以老弱之躯,协守城防,城破,慷慨赴死。子思沆、犹子师沆并殉身。南晖辞世后,威远县民专建李公祠、青峰庙以纪念。清廷诏令以知府之仪葬祭,赠太仆寺卿从三品,供昭忠、乡贤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六·忠义三》有传;《四川通志》《甘肃人物志》《威远县志》《通渭县志》并有传。通渭县民敬为城隍,至今祠之。
李南晖平生研读周易,几近于痴。三十余载孜孜矻矻,潜心钻研,造诣很深,卓然成家。其数十万言的《读易观象惺惺录》巨著,图文并茂,名闻遐迩,时人赞曰:“萃毕生之力成,其胸怀之高旷,志道之恳切,流露于楮墨之间”,是“重订周易”。晚清陕甘总督杨昌浚称赞李南晖“学问纯正,践履笃实,治行卓著,大节凛然,生平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实为陇右真儒”。
李南晖的易学专著还有《周易原始》《读易观象图说》《羲皇易象新补》《太极图说》《易象图说续论》《天水答问》等。另有诗文集《憩云集》《慎思录》。《慎思录》思致奥广,记录毕生心得,至今学者重之,其与《读易观象惺惺录》同被《清史稿》收录。
李南晖任知县期间,主编了清代威远第一部县志。他多才多艺,长于诗文,工于书法,为威远留下了可观的诗文和书法珍品。还精通医学、药物学,著《活命慈舟》《活兽慈舟》等医学著作。
□鸣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