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安庆新闻网
稻子秸秆循环利用提升产量、智慧赋能番茄产量和品质跃升、一架无人机替代50名人工作业……又是一年春耕季,作为安徽省农业大市,当下安庆各地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绿色有机肥大大提升产量
3月18日,太湖县小池镇中心村一处育秧大棚内,一盘盘稻种通过电动轨道有序传送,汪卫国带着三四个工人紧张忙碌、快速将种盘摆放整齐。“根据周边大户需求,我准备培育再生稻秧苗1000亩。”汪卫国说。
现年52岁的汪卫国,是小池镇中心村村民,在当地从事农业已有十多年了。目前承包有水田1100亩(其中再生稻400亩、稻虾田200亩、单季稻田500亩),还有一处育秧基地、一处烘干厂和一处生物质肥料厂。通过十多年的探索,他已实现“稻子—秸秆—稻子”的循环利用。
“水稻产生秸秆,秸秆制成肥料,肥料用来育秧或是肥田。”汪卫国说,循环绿色发展,一年下来,化肥使用量亩均减少30斤,农药成本亩均减少40元。“还有我们眼里不值钱的鸡粪、牛粪,对汪老板来说都是可以制成有机肥的宝贝。”该镇承包大户陈松良佩服地说道。
“现代人讲究健康,农业发展必须要‘绿色’生产力。”汪卫国说,2021年他在考察市场、学习技术后,花费百万元投资购置了有机肥处理设备,成立农业发展公司。
在水稻收割季收购秸秆,同时安排人员和设备前往养殖场和养殖散户家中回收禽畜粪沼液。经过将秸秆入仓烘干、剁碎、与粪便沼液搅拌混合等初步处理后,堆入发酵池,盖上特定的膜布,以保证氧气充足、温度适宜,10至15天后一池可发酵出150吨左右的有机肥。
“我们的有氧发酵和普通的菌种发酵不同,将烘干剁碎的秸秆和新回收来的禽畜粪便混合堆入发酵池中,不额外添加菌种,保证高湿度和50摄氏度到70摄氏度的较高温环境,从而实现高效发酵且杀灭寄生虫和蛔虫卵的目的,这样做出来的有机肥松软、安全效果好。”汪卫国说。
“汪老板的有机肥效果好,种地产量能大幅增加,养花施肥花朵也能‘爆盆’。”当地使用过有机肥的村民称赞道。
有氧发酵出的有机肥,因出众的效果在当地的种植户中十分受欢迎,从猕猴桃、葡萄园等大型种植基地到种植散户都争相购买,仅是在当地销售就已经实现了供不应求。
“绿色农业、循环发展,现在我们的有机肥年产量能稳定在6000吨。”汪卫国说,下一步将增加产线、提升技术,让产量进一步提高,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让乡亲们更多用上健康环保的有机肥。
智慧赋能小番茄“出圈”
3月20日,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的桐城现代智慧农业公司大棚里,番茄如灯笼般挂满藤蔓,摘下一颗、咬上一口,鲜嫩多汁、果香浓郁。
紧靠大棚的包装车间内,自动包装线流水作业,几名工人快速将番茄封包。很快,一些番茄便登上知名主播的带货直播间,一些则通过物流直接上架大型生鲜超市,在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广泛销售。
“目前,每天销往外地的番茄超12吨,十分紧俏、供不应求。”公司总经理吕生说,杨安村的番茄之“火”,源于智慧农业加持,这是“院士带来的智慧农业”。
基于对国家现代农业政策的响应以及对家乡建设的支持,中建材彭寿院士将现代化玻璃温室带到了家乡桐城,一二期项目于2024年8月全部建成投产,种植面积共计165亩,超11万株番茄在此茁壮成长。
玻璃温室,全部采用荷兰文洛式结构设计,覆盖材料采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超白减反高散玻璃,为番茄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光照;在温室内部配备有环控系统(加热系统、制冷系统、高压迷雾、帘幕、天窗、风机、气象、补光灯)、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种植系统(立体栽培模式)、能源系统(水、电、天然气、二氧化碳)等。
通过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和互联网大数据管理系统,利用多方位传感器实时感知温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水肥灌溉等数据,实时远程监控,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设备的智能调控以及温室环境的智能监控,为温室番茄的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保证番茄的健康茁长成长,实现番茄产量和品质的极大跃升。
“红不过三,即通过科技加持,实现让每棵西红柿藤上不可能同时结出3串以上的成熟的、鲜红的西红柿。这样最大的好处是,采摘简单明了。一旦一棵藤上出现4串鲜红的西红柿,就表示必然要采摘了。”吕生说,相比传统温室,他们的番茄产量提升了5至8倍。
智慧赋能,让村民们获得了“真金白银”。一期项目自2020年10月正式投产以来,年产番茄近2000吨,年产值超2000万元,给当地村民带来土地租金收益的同时,解决了许多村民就地务工问题。
“项目先后带动周边百余名农民就业,每人月平均工资5000元,同时缴纳社保,每户农民较之前每年增收3万余元。”杨安村党总支书记黄加云说,两期项目预计可年产番茄约4500吨,实现产值4000至5000万元,将有效带动村内农民增收。
百万农机助春耕
一人一机,两个小时,数百亩的油菜便完成了农药喷洒。这是3月20日下午,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内的一幕。“一台无人机,可同时干50个人的活都不止。”黄五一正带着无人机操作手给油菜施打农药,防治病虫害。
现年50岁的黄五一是杨安村张圩组村民,从事土地承包已16年了,目前拥有土地780亩,全部实行稻油轮作。“农业生产离不开机械化,主要靠机械化。”黄五一说,50个人干不过一台飞机,无论是打药还是施肥,无人机作业的效率至少超过人工作业的50倍。
又是一年春耕季,百万农机闹春耕。3月15日,安庆首届春季农机展在安徽目前最大的农机交易市场——中国(安庆)农机城举行。
展会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农机品牌,包括久保田、东方红、雷沃等,涵盖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多种农业机械,还展出了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新型农机产品,如惠达植保无人机、智能无人驾驶系统、智能水肥灌溉系统等,展示了农业农村机械化的最新成果。
作为安徽农业大市,近年来安庆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安庆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70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820台、收割机5319台、插秧机3265台、粮食烘干机1974台;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86.95%,比上年提高0.75个百分点。
围绕春耕,全市农机系统正全力做好信息保障服务,运用“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综合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及时统计发布机具市场供需信息、农业生产进度等作业市场信息,引导农机具合理流动,引导农机手有序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农机手综合效益。
同时科学调度,认真组织跨区作业。成立跨区机耕接待服务站,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及时落实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场院和田间作业场所,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已检修调试农机具近10万台套。
目前,全市已建成水稻集中设施点214个,服务大田面积43万亩。落实水稻机抛秧+机插秧”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农场建设,加快推进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