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无人售药 冷科技与暖服务的共生革命

今年各类AI爆火,无人售药药店又出迭代版。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雷允上新开一家无感支付无人售卖药店,通过摄像头和AI算法实时识别顾客拿取或放回的商品,加上重量传感器、RFID等技术,实现无感支付。笔者认为,无人药店并非传统药店的替代者,而是推动行业从药品贩售向健康服务跃迁的催化剂,其价值不在于“无人”,而在于通过技术重构服务链条,倒逼行业重新定义“有人”的角色。

冷科技的效率革命

成本节约的真相

无人药店的核心竞争力并非简单的“人力替代”,而是通过技术重塑成本结构和服务半径。在传统药店,若要实现盈亏平衡,人力成本约占营业额的15%(笔者经验推算),而无人药店通过AI识别与无感支付技术,可以减少部分店员的薪酬支出,但初期硬件投入不少,如RFID传感器、智能监控系统。这种“重资产轻人力”的模式,本质是前置固定成本,换取长期运营的边际成本递减。

不可否认,无人药店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服务半径长,外卖的蜂窝半径在3~5公里,可以渗透至社区、地铁站等碎片化场景;二是订单时间集中于晚10点至早6点,夜间毛利率高出日间15%,因为应急需求的价格敏感度低,可以填补传统药店的时间盲区。

然而,效率革命存在天然边界。比如硬件折旧、电费和维护成本(月均数千元)会吞噬部分利润,且O2O配送依赖平台抽成,通常为销售额的15%~25%,进一步压缩毛利空间。纯无人模式如果缺乏规模效应,可能陷入“省了人工、亏了技术”的陷阱。

暖服务的不可替代

情绪价值的边界

无人药店的最大挑战在于,无法复刻传统药店的人性化触达。有业内人士测算过,无人药店客单价下降42%,高毛利保健品销量暴跌80%。核心原因在于,药师的一句“最近换季了,备点维生素吗?”可以触发20%的关联销售,而机械交互无法捕捉消费者的潜意识需求。

此外,60岁以上用户仅少数人能独立完成无人购药流程,而这些人群是药店的主要客户,占比过半。技术便利性的背后,可能是老年群体被迫“自我淘汰”的残酷现实。所以,无人药店的硬件投入还需匹配情感化设计,比如为老年用户开发语音导航系统。

新与旧的共生逻辑

生态重构的本质

无人药店与传统药店竞争,本质是医药零售价值链条的重组。

服务分层,切割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标准化商品如OTC药品和计生用品、创可贴等,主打24小时应急服务。在增值服务层,远程审方和远程诊疗打通“在线问诊+在线审方”闭环,人机协调,协助购买部分处方药。

无人药店与传统药店并非替代关系,而是标准化效率与个性化服务的互补。前端无人设备解决效率(如24小时应急购药),后端人工服务专攻高价值场景(如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形成“冷科技引流、暖服务变现”的黄金组合。未来可能是混合模式,结合无人设备和远程服务,利用技术优化运营,保留必要的人性化服务。

总之,无人药店的终极意义,不在于用机器取代人类,而在于让技术成为服务的延伸。当AI学会在支付成功后说一句“多喝温水”,当传感器能感知消费者拿药时颤抖的手,测量出当下的体温,给一句温暖的问候,提醒远程药师进一步沟通,通过屏幕传递真实的关切……这场冷科技与暖服务的共生革命,才真正触及医药零售的本质:对脆弱生命的共情,永远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终极竞争力。

未来能胜出的药店,一定不会是“最无人”的,而是最懂得“用技术让人更温暖”的那一家。这里的“人”,既是需要呵护的患者,也是被技术赋能的药师或者专业技术服务人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无人售药 冷科技与暖服务的共生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