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时下的“北大仓”,黑土地上冰雪尚未融尽,一栋栋棚室内却洋溢着浓浓春意,各种作物长势喜人。图为黑龙江省北安市东北亚现代蔬菜产业园种植户在田间管理。新华社发(许颖献 摄)
□ 刘海军 张文烨 赵 球
2025年春节前后,习近平总书记两赴东北,在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和考察调研,在黑龙江出席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吉林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强调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爱,彰显了对东北振兴的殷切期望和信任重托。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新时代东北振兴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先后十几次到东北考察调研,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东北发展把脉定向、领航掌舵。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2025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长春市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系列重要讲话相互贯通、内涵深远,深刻阐述了东北地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担负的重要使命,深入剖析了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作出系统性谋划,为东北振兴注入了时代内涵,指引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实践路径。
“十四五”以来,东北地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深化改革开放,奋力攻坚克难,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活力不断增强。2024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451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辽宁经济总量为32612.7亿元,增速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辽宁省通过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系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科技创新、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保障改善民生和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吉林加速工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企业盘活工作,优化结构扩投资,冶金、碳纤维和轻纺产业取得明显进展。黑龙江扎实开展千企技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行动,深入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哈尔滨航空集群、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晋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东北地区正在用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宏伟蓝图,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成效的振兴发展成果。
准确把握东北振兴新机遇,乘势而上加力奋进
党中央着眼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部署,为东北地区履行使命、发挥优势、锻长长板、取得突破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强调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把东北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新动能。东北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科技研发体系,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集中,国家重点实验室较多,拥有两院院士110多位,汇聚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东北三省共有普通高校258所,在校生288万人,其中“双一流”高校11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48所。东北具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装备制造业根基深厚,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支撑。特别是依托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核机装备、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高性能医疗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长板优势,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形成重要战略性支撑。
二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高质量供给满足国内需求,依托高水平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东北实体经济的基础优势,进一步彰显了东北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独特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依靠实体经济,夯实经济发展根基,又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东北地区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老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保障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同时肩负着我国向北开放的重任,具有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作用。
三是中央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制度创新,为引领东北地区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子拓展了新空间。落实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必须通过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东北振兴多年来的突出短板是体制机制短板,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破除妨碍东北全面振兴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加快实现东北振兴新突破提供制度保障。
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理清东北振兴新思路
面向“十五五”,是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关键阶段,必须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东北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结合东北实际,明确总体要求,理清发展思路。
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必须坚持把“五大安全”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深刻领会维护好国家“五大安全”就是高质量发展、就是全面振兴,把国家所需和东北所能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基础,发挥优势、锻长长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激发动力潜能,提高发展质量。必须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动力支撑,聚焦制约振兴发展的核心瓶颈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精准确立改革议题,制定系统性改革方案,着力化解深层次矛盾,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把坚持统筹兼顾作为落实振兴举措的基本方法,既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各领域重点工作,又要分区分类,清单化、项目化落实;既要立足当前,推动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落地,又要着眼长远,加强中长期战略谋划、前瞻布局,做到远近结合、长短呼应。
实施创新举措,协同推动东北振兴新突破
东北重振雄风再出发,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创新举措实现振兴突破。
一是切实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要始终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决贯彻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体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推进现代化大农业为核心目标,协同发展科技驱动型农业、生态友好型农业、高品质农业及品牌化农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食品精细化制造,充分挖掘“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产业链潜力,打造多元化的食物供应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安全防线,推动经济社会的全方位绿色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清洁低碳能源在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质量和推动转型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政策,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提升国防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能力。
二是加快建设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做深做实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立足区域特色,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冶金及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形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深化传统产业基础再造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系统推进产业基础升级与产业链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前沿引领技术的创新突破,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为支柱性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超前布局未来制造、未来空间、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信息及未来健康等前沿产业,推动新兴领域创新发展。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改革决策,健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确保东北振兴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国资国企、民营经济、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让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巩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落实好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央地合作模式,带动东北国企改革发展。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在竞争性领域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留出足够空间。立足向北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买全球”“卖全球”两翼齐飞,增强大开放意识,优化大开放格局,建好大开放平台,加快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高标准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打造连接亚欧大陆的“一带一路”新通道。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强与东北亚各国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东北区位、产业等优势,扩大对外经贸合作。
四是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突出以产兴城、以城聚人,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打造一批农业特色县、工业强县、文旅强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东北区域协同联动融合发展,构建“三省一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推动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发挥东北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合力建设“沈大哈长”城市群,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为指导思想,依托哈尔滨亚冬会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推动冰雪文化的传播与冰雪产业的繁荣,并以此为纽带深化对外开放与合作,将冰雪资源转化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善于利用东北特色资源发展文体旅产业,完善协同机制,推动跨区域项目共建,共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