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3月30日,第一届“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首站落幕,浙江广厦、江苏省体校和上海久事分列男子组前三,女子组前三名球队分别为江苏苏州体校、江苏省体校、上海黄浦向明中学。作为另外两支东道主球队,上海徐汇南模中学队位列男子组第五,上海市体校队夺得女子组第四名。
或许有人会问,作为赛事首站以及10月四强争冠战的举办方,代表上海出战的四支青少年球队集体无缘冠军,会不会让东道主有些“没面子”?
在笔者看来,先不说当下只是“预选赛性质”的独特赛制,即便上海四支青年篮球队在10月依旧无缘夺冠,也不能说明太多问题。要清醒看到,青少年阶段的三大球必须警惕“唯成绩论”引发忽略人才培养的错误倾向——青少年阶段,队伍出苗子远比出冠军更重要,选手的成长要比成绩更关键。
做加法,提升比赛的质量
3月28日,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体育馆外凄风冷雨,馆内却暖意融融。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青少年篮球队伍及千余名观众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长三角地区青少年体育盛事启幕。在笔者看来,承载着青训探索使命的第一届“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在有关人士宣布正式开幕之时,已经“成功一半”。
比赛开幕式。
原因无他,赛事的破茧而出,就已完全击中中国青少年篮球乃至三大球的普遍痛点:高水平赛事的数量不够、质量不足。本届赛事采用“主客场赛会制+四强赛”的赛制,将展开80余场较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各派出2支男子队伍和2支女子队伍,共16支U17队伍近300名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比赛。
以上海市黄浦区向明中学女篮为例,队员陈端贤介绍,她们是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上午要读书,下午下课后才有时间训练,之前更多打市内比赛,全国比赛打得不多,也就一年3到4次。”随着全新赛事横空出世,她和队友只用周末三天,就完成了过去一年的KPI。夺得女子组第三的上海黄浦向明中学队,先打8进4、再打4进2的单场淘汰赛,获胜队争夺冠军、落败队争夺第三名。
沪苏浙皖的篮球青少年精英选手,得到更多高水平锻炼机会。
这还只是一个周末的比赛场次,如果上海黄浦向明中学队在接下来的浙江杭州(4月)、江苏常州(6月)、安徽合肥(9月)的“分站赛”都打入四强,那就连续获得了12场高水平较量的锻炼。如果还能依靠积分优势晋级10月的四强争冠“总决赛”,陈端贤和队友们得到高水平赛事历练的场次还会有所增加。
赛场内,全新赛事为比赛场次、赛事质量“做加法”,赛场外的新机制、新品牌和新平台,同样为新锐力量强势赋能。比如,除常规赛事外,赛事期间还举办了以“凝心聚力,共谋长三角青少年三大球发展”为主题的长三角青少年体育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同时,也举办2025年长三角青少年篮球对话分享会,加强篮球专业交流互动,推动建立长效交流机制。
姚明、范志毅和刘翔等上海运动员,都属于各自领域的“精品”选手。
还比如,赛事探索释放青少年体育经济新活力,赛事期间有望进一步深化赛事商旅文体展联动,创新推出“跟着联赛去旅行”活动,函邀参赛运动员家长赴赛地观赛、设计制作宣传墙、打造体育消费市集、设置互动体验区等,通过赛事聚人气、促消费。
既然创办这项全新赛事就已“成功一半”,那么“另一半”从何而来?在笔者看来,评价这项全新赛事是否最终成功和精彩的关键,并不是最终由沪苏浙皖的哪支青少年球队夺冠,而是要看地缘相接、文化相近、人员相亲的长三角篮球一体化交流,最终由谁培养出实力达到吴成章、胡卫东同等级别的新一批中国男篮国手;更要看集体推崇精品意识的长三角体育人才培养,最终由谁孕育出下一个比肩姚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青年才俊。
要竞争,但不能唯成绩论
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一直吃“技术饭”的长三角区域,更需要警惕犯下过于追求短线成绩、忽略人才长线培养的原则性错误。三大球对身体条件的门槛要比其他项目高得多,青少年阶段的技战术都还没有定型,三大球依靠吃身体饭短期提升成绩,是国内很多球队的不二法门。
长三角区域的三大球选手身体一般不占优势,更应该重视技术和基本功。
与北方大汉相比,江南水乡的三大球青少年球员,体力力量的差距肉眼可见,长期以来,这个区域的三大球选手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细、脑子好”。如果只是追求短期成绩,三大球的青少年球队完全可以“拔苗助长”,多选派一些身材高大但技术粗糙的“大个子”。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技术粗糙“大个子”的上升空间,迟早会被“技术型”队员追上乃至反超。
中国男篮国家队这几年的成绩低迷,就和青少年人才培养的“身体升级、技术降级”悖论有关,中国男篮成年选手的身体越来越强壮、技术越来越粗糙,暴露出中国篮球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性错位。
其实,中国篮球和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早已不是“国家包办”的传统模式和体制。出于奥运争光战略需要,当年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小巧难女少”体育项目,投入大、收益小、见效慢的三大球项目,在二十多年前被推向市场“自寻生路”。三大球的职业化改革,最终脱离了举国体制的制度性优势,也只学到职业联赛收入高的皮毛,忽视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青训为本”内涵,中国篮球、中国足球的“屡战屡败”,归根结底是违背了青少年人才“技术为魂”的培养原则。
以全国青少年三大球男足项目为例,如果用国字号、职业球队的人才涌现作为评价标准,也出现全队成绩和个体表现不能完全画等号的现象。本轮中超联赛掀起青春风暴,18岁浙江球员王钰栋在国足首秀后进一步收获中超首球,19岁的上海海港球员李新翔1射2传帮助海港收获平局,19岁大连球员朱鹏宇收获进球。
18岁的浙江新人王钰栋已经代表成年国家队出场,本轮中超也收获处子球。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几个月前,山东队夺得全国青少年三大球男足项目冠军,但这批冠军球员暂时无缘代表职业队山东泰山队登场。其中,肯定有着年龄因素、梯队交接等综合因素,但在为职业队乃至国字号球队培养输送人才方面,浙江、上海和大连的“新人涌现”,显然要比部分省市青少年队伍在同年龄段比赛中夺冠更值得关注,也更具可持续发展空间。
眼下,在为中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等创新赛事欢欣鼓舞时,更需要清醒看到,正在经历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中国三大球,在青少年人才培养方面,同样遭遇着传统体校模式萎缩、职业俱乐部人才体系尚不完善、体教融合的顺畅程度有待提升等全新课题。
青少年阶段的三大球,成长远比成绩重要。
包括上海篮球在内的所有16支参赛球队以及沪苏浙皖省市的体育职能部门管理者,也要对第一届“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保持一个基础认知:尽管比赛成绩可能关乎相关省市的荣誉和面子,但青少年阶段的三大球,成长远比成绩重要。
尤其是相比身材高大、力量十足的北方省市球队,苏浙沪皖的青少年篮球首先要形成共识:与其比拼身材,不如细抠技术;与其做大做强,还不如做精做细。
也许,眼下抓技术的球队会在短期成绩方面明显吃亏,但最笨的办法只要坚持下来,往往最有效。毕竟,“笨”的方法,是遵循夯实基础、专注坚持和真诚待人等核心原则,在长期积累中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这些看似低效的方式,往往能突破短期主义的局限,实现长期主义的真正质变。
原标题:《观点:出苗子比拿冠军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留下启示!》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陈华
来源:作者: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