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在网上发表了一下使用产品的感受,怎么就违法了?”作为测评博主,陈立华(化名)没想到,自己会因发布产品测评内容惹上官司。近日,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涉产品测评的侵权案件。如今,不少消费者将互联网上发表的产品测评当成“避坑”宝典、采购指南。然而,司法实践中,有的测评信息因虚假、夸大等不实语言不仅误导消费者,还可能损害企业商誉,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产品测评的边界在哪里?
客观而言,真实恰当的测评不无裨益。事实上,作为互联网经济下的一种市场评价方式,测评博主可以凭借专业知识与实践测试,针对特定经营者、商品或服务提供评价与建议,能够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如今互联网产品测评已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参考。
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测评博主见利忘义、铤而走险,不惜发布失实或过激的测评内容。有的通过恶意剪辑产品使用视频,营造产品质量欠佳的假象;有的在未深入体验产品的情况下,仅凭主观臆断给出差评……凡此种种,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这些“假测评真侵权”行为,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损害了企业的商业信誉与经济利益。对单个企业而言,一则虚假测评可能使其多年积累的品牌形象受损,销量大幅下滑,甚至面临经营危机。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优质企业因虚假测评被抹黑,劣质企业却可能借此浑水摸鱼。
“假测评真侵权”现象屡禁不止,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部分测评博主受利益驱使,为了获取更多流量或商业合作机会,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发布虚假内容。另一方面,执法过程中存在取证难、认定难等问题,导致一些侵权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惩处。更关键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在产品测评方面还缺乏明确的统一系统制度规范,使得测评行为边界模糊,给侵权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遏制“假测评真侵权”行为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单个企业的权益维护,更关系到整个营商环境的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沃土,而虚假测评如同毒瘤,侵蚀着营商环境的根基。只有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兴业。
要遏制“假测评真侵权”,需多管齐下。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名誉权、商业信誉保护的相关规定,对侵权者予以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网络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测评内容的审核,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下架虚假测评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从制度层面入手,为产品测评套上专门系统的“法治笼头”。有关部门可制定专门的博主测评规范,明确测评人员的资质要求、接受测评的机构资格、测评内容的发布规则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测评行为划定清晰的行为和执法边界,让测评行业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