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种地有“孜”有味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敏 常丫丫

与风沙“斗”了近30年的老张,在今年春耕时节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从容。

这是因为,风沙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明显减少、减弱,以及棉花套种孜然模式的推广应用。

张成防是二师三十四团七连职工,种了近30年地的他没想到,沙漠边上的棉田竟然能套种孜然,还能实现“一地两收”。

“每天不去看看苗情,吃饭都不香嘞。”这几天,冬播的孜然苗陆续冒出头来,老张一有空就骑上自己的摩托车,沿着防风林旁的机耕道前往棉田瞅一瞅。

七连是塔里木河下游最后一个灌溉单位。向北望,库木塔格沙漠的漫漫黄沙近在眼前;往南看,塔克拉玛干沙漠绵延不绝。这里常年遭受风沙肆虐,是典型的“风头水尾”连队。

“在这里种地,难啊!”老张感慨道。

这里春季风灾频发,每年6至8级的大风天气达9次以上,棉花受灾重播面积比例在10%到40%之间。

“每年四五月份,干热风裹着沙子横扫棉田,刚长出的嫩叶哪能扛得住啊。”张成防告诉记者,为了减少损失,每年都得补种好几次。2021年,三十四团开始尝试在棉花田里套种孜然,面积逐年增加,到2024年全团应用棉花套种孜然模式的棉田面积约10万亩。

“种上孜然,可以增加收成,减少棉花的损失。”听了团场技术员的建议,老张开始尝试在棉田里套种孜然。

去年5月,8级大风连刮了3天。风过之后,防风林里胳膊般粗的枝丫都被吹断了,可张成防的棉田却“毫发无损”——此时,孜然苗已长到15至20厘米高,像一把把翠绿的“遮风伞”,将娇嫩的棉苗保护了起来。

三十四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汤清秋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去年,连队没有一个职工来找我们报告灾情,早播孜然具有‘身高’优势,成了天然防风网,老张的棉田籽棉亩产达到了500公斤!”

今年,三十四团“孜然+”套种模式推广面积达到15.1万亩。眼下,冬播的孜然苗已钻出土地,顶着露珠的嫩芽煞是喜人。

“以前是‘沙追人跑’,现在是‘人沙和谐’!”老张轻轻摩挲着孜然叶,一副喜盈盈的模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种地有“孜”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