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清明上河图》里“清明”指清明节吗?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清明上河图》里“清明”指清明节吗?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有学者认为,画面上的景色根据当时汴京的气候,符合秋季的景色特征。

石维明/文

今年初,我回故乡河南开封,特意去了“清明上河园”。张择端(1085年—1145年)可能没有料到,他的一幅画作,千年后成为现代开封倾力打造的实景。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卷,长528厘米,宽24.8厘米,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景象,从郊外到城里“花光满路、箫鼓喧天”的盛况和清明上坟、探亲、游春、宴会等各种风俗,被称为宋代生动鲜活的百科全书。有学者统计,画上人物1659人、牲畜96头、树木174株。彼时没有微信、抖音、小红书留下影像资料,它为后世历史学家提供了直观的画面,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无价之宝。

《清明上河图》本身藏有很多秘密。《清明上河图》画的是不是清明时节?“清明”指的是清明节吗?

学者和民间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认同《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清明时节宋代汴京人的生活,“清明”就是清明节。美术史学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的观点很具代表性,他们认为,《清明上河图》中,有卖纸马祭品的店铺,有出城扫墓的队伍,柳树正发出嫩黄的新芽,柳绿杏红、芳草碧波正是清明时节的真实写照,说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

不过,1981年,世居开封的宋史学家孔宪易提出了异议,认为《清明上河图》画卷上的若干场景,并不是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譬如:驴队驮着木炭由小路而来,说明冬季将至,准备木炭御寒;一户农家短篱内长满了茄子这样的作物;草帽、竹笠多处出现,画中未下雨,显然用于遮阳;有人手持扇子、打赤膊,有儿童光着上身在街头嬉戏;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的小茶水摊;货摊上摆着切开的西瓜;画面上的乘轿、骑马者行列,虽然有上坟扫墓归来的可能,但也可能是秋猎而归。俗话说“春捂秋冻”,根据当时汴京的气候,符合秋季的景色。

无独有偶,收藏家马未都也指出,《清明上河图》中临河的一家酒店旗上写着“新酒”,“新酒”指当年秋天的新谷酿成的酒;西瓜、拿着扇子的人、光着膀子的人,都说明不可能是清明时节;出现送炭的驴车,说明天气开始转凉。显然画中描绘的是夏秋时节。

美国卫斯理学院艺术系教授刘和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读画方式,他认为《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由汴河漕运带来的城市经济繁华,汴河航道“春开秋闭”,漕运季节从三月到十月,正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时间和内容。

故宫博物院学者祝勇列出了画卷中的矛盾之处,分析认为,《清明上河图》展示的并非一个固定的季节,而是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象都融入了画作当中。例如,杨柳依依是春季;扇子和西瓜是夏季;“新酒”表明是秋季;卷首的枯木寒林显然是冬季。《清明上河图》乃是一部涵盖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长卷,人们在展开这幅画卷时可以完整地观看到汴京的四季之景。画卷中的树木有枯老的、翠秀的、茂密的、疏朗的,可以佐证。

如果《清明上河图》的清明指的不是清明节,那“清明”二字又该如何解释呢?

宋史学家孔宪易认为,据清嘉庆年间《宋会要辑稿》记载,汴京内、外城共分136坊,其中第一坊便是“清明坊”,由此推理,《清明上河图》之“清明”乃是指地名“清明坊”,画的是从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繁盛景象。

历史学家邹身城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清明”一词,既非时令,也非地名,《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之句,《后汉书·班彪传》中有“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之语,这里的“清明”指的都是政治清明、天下清明之意。

持这种观点的人逐渐增多:所谓“清明”,指的是太平盛世、世道清明,考虑到宋徽宗时,确有鼓吹“政治清明”“歌舞升平”举措,而且宋徽宗是这个画卷的第一位收藏者,张择端创作这幅画的初衷,就是为了歌颂当时的清明盛世、清平圣明,因此取名为《清明上河图》。这个说法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清明上河图》里“清明”指清明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