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揭秘造血干细胞:全能细胞“祖祖”的前世今生

“有这样一个‘万年老梗’:就在主角即将迎来幸福生活时,却突然患上白血病,像《蓝色生死恋》的恩熙,还有《山楂树之恋》的老三……”在30日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复赛现场,二工大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薛志鹏欣慰地说,“如今随着医学技术发展,我们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了救治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关键手段。”于是,他开始为评委和师生们科普造血干细胞的前世今生,并给它们起了一个绰号叫:全能的细胞“祖祖”。

4分钟“我讲科学”大比拼,让科技故事妙趣横生;1分钟“我秀科普”个人展示,让比赛更加扣人心弦……当天,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举办十多年来以来首次走进高校,来到薛志鹏所在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办。全市共有1212人报名参赛,再创历年新高;而此次脱颖而出的这202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仅有40人站上决赛舞台,平均每30人仅有1人最终晋级、决胜大奖。

薛志鹏在比赛中。

去年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对科普事业的热情。今年市科委主办的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经过各区及科技青年赛区初赛选拔,产生200多名复赛选手出自各行各业,提升了全民科普的参与度。其中,来自传统的科普单位,如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科普基地场馆的一线科研、医护工作者、专业讲解员稳步增长,而高校师生、企业工作人员报名又有新突破,其中不乏新兴行业领域如新能源行业工程师、工程建设领域专家,甚至航天制造研发人员等科普达人加入,让比赛“跨行业、多领域”特色更加凸显。

薛志鹏作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团委书记,也是全校2名教师、2名学生组成的4名参赛选手之一。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社会上对造血干细胞捐赠救人还有不少误区,比如以为捐干细胞就是要抽骨髓的,其实目前只需从臂弯处的外周血中循环采集干细胞即可,顺利的话仅花三四小时……为此,他运用自己艺术专业背景,绞尽脑汁创新科普形式,根据漫画编导了干细胞舞蹈,还设计了以“血宝形象”为主体的各类科普海报和文创。令人欣慰的是,20多年来,二工大已有6000余名师生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创下了“一校17人”配对成功并实现捐献的纪录 ,2024年更是出现了“1年1校4例成功捐献”的高配对奇迹。

“大爱相髓”形象设计。

于是,薛志鹏此番首度参赛,利用大赛平台科普造血干细胞自我分化与生殖的神奇功能与捐献流程,让爱心和新知共生共存。今年大赛也首次尝试社会大课堂与大学小课堂“破圈融合”,链接科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动员盘活高校智力资源,也发掘培育更多优秀科普人才。不止他,他的同事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刘岩,以及能源与材料学院、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同学,分别结合自身专业所学,科普讲解“小抓斗 大力量”藏在圆珠笔里的神奇魔法、“龙储跃迁”超级电容储能、“纤动视界”光纤监测地震。

赛场上,复赛分4个赛场同时开赛,各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委团为每位选手打分。各赛场前十名的选手晋级决赛,决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各10名,一等奖选手还将同时荣获“2025年度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称号。从捕风能手、月球搬砖记、“针”探、不“焦虑”的电船到虫洞密码,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讲解题目,许多前沿科学知识、公众关注的科普话题及医疗健康常识等,通过选手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多媒体展示开来,让观众特别是在校学生感受科技之美、科普之妙。

“2018年,我也主动报名入库,有幸成为这6000分之一,同时也在时刻等待着这光荣捐献的一刻。”薛志鹏在比赛中透露。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复赛新赛制中,一大变化就是在4分钟的科普讲解之前,新增1分钟“我秀科普”个人展示环节。选手先分享自己在科普工作中的见解和感悟,让评委和观众多角度了解这些科普工作者的日常,快速带入和共情,让科普传播更有温度。据了解,近年来市科委通过赛事培育了沪上数百名“科普使者”,主题从传统科技覆盖扩展至人工智能、大健康、“双碳”等新赛道。

原标题:《每30人仅1人晋级决赛,上海科普讲解大赛参赛规模创新高,十多年来首进大学》

题图来源:徐瑞哲 摄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揭秘造血干细胞:全能细胞“祖祖”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