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墨香袅袅、宣纸如雪,书法,就像是一次墨与纸的对话。
这张神奇的宣纸源于美丽的安徽泾县,原料只有青檀(tán)皮和沙田稻草。
选料、打浆、水捞、晒纸……足足经过108道工序的锤炼,才能最终与我们见面。
1500岁的宣纸
宣纸,始于唐代,算起来有1500多岁了。
这一张张薄如蝉翼(yì)、柔韧无比的宣纸,是如何从一堆青檀皮和稻草,变成了我们手中的艺术品?
说起来,还与东汉造纸家蔡伦的弟子孔丹有些渊源。
孔丹总想造出世上最好的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腐烂的青檀树皮纤维竟然造出了质地绝妙的纸张。这,就是宣纸的雏形。
直到现在,还有一种名为“四尺丹”的宣纸,正是为了纪念孔丹。
工序道道精细
古法宣纸有108道工序,每一道都透露着“精细”二字。
就拿宣纸的原料来说吧,只能是产于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还要经过选、捡、蒸、煮等一系列“千锤百炼”,才能进入下一关。
水捞,也是宣纸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每捞出一张纸,纸浆的浓度就会变低。这时,将纸帘浸入水中,必须下水深、动作慢,才能保证捞出每张宣纸的重量一致。其中的微妙变化,全凭手感。
到揭纸这道工序,也很考验功夫:力道重了,会把纸抓破;力道轻了,又揭不下来。想要熟练掌握手法和力道,至少得练习三年!
“淘宝村”的奇迹
如今,宣纸制作这一古老的技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当地的年轻人也以不同的方式,让宣纸和宣纸制作技艺“留下来”“传下去”。
比如在泾县李园村,一些“宣二代”们开起了淘宝店,卖宣纸、书画纸,还会卖其他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在全村1200余户村民中,有200多户都通过各类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宣纸。
李园村因此被评定为安徽省首个“淘宝村”。
为了推动宣纸产业的发展,泾县还建起了中国宣纸小镇。这里有宣纸博物馆、宣纸文化园、国纸客厅和国纸水街,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