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王 忱 通讯员 李仁祥
山海为邻,碧波为伴,鲜花相陪,海风送拂……
昨天,嘉兴市第十四次逝者骨灰撒海活动在上海举行,在62户家庭151名家属的送别下,64位逝者以碧波为家,魂归大海。自嘉兴推行海葬至今,已有924位逝者长眠于这片浩瀚海域。
上午8时20分,轮船从上海吴淞码头缓缓起航,驶向大海深处的海葬指定区域。10时30分,轮船抵达长兴岛中部圆沙闸至横沙岛双窑烟的海域。哀乐响起,家属们点亮手中的烛灯,点点光晕象征生命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轮船在海中停驻,全体起立行鞠躬告别礼,向先灵追思默哀。
鸣笛声响起,骨灰海葬告别仪式开始,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逝者家属分批来到甲板,伴着鲜花花瓣,通过一个个防风漏斗,轻轻将亲人骨灰送归大海。
范会珍和外甥、外甥女是第一批来到甲板的,送别的是范会珍的姐姐。悠扬的琴声和轻柔的海浪相伴,海风与至亲的思念相随,他们来到撒海区,轻轻将袋中的骨灰缓缓撒入大海。
今年2月17日,范会珍的姐姐因病辞世,享年71岁。“最后的时间,姐姐虽然很痛苦,却也很想得开,她很早就跟老伴商量好,以后要一起海葬。”范会珍告诉记者,姐姐一直觉得,死亡不是终点,只要生者铭记,逝者一直都在,因而选择用洒脱的方式离开。
仪式开始前,范会珍的外甥女晶晶讲述起母亲的最后时光,泪眼蒙眬。“今年除夕夜,母亲强撑着病体到我的家里,和我们过了一个年,也算是了却了她的一个心愿。”晶晶说,母亲是非常开朗乐观的人,生前最爱唱歌,总是会唱起《大海啊故乡》,“我想这就是妈妈内心的最终归宿,以后有水的地方就有妈妈。”
船舱内,曹洪娇和11岁的儿子坐在第一排,手捧烛灯和丈夫的骨灰,来送丈夫最后一程。2019年,曹洪娇和丈夫来到嘉兴生活,任职于同一家公司,还把住在东北的儿子也接过来一起住。今年1月25日,丈夫因意外去世,年仅45岁。
“我们结婚12年,从没有吵过架。”曹洪娇告诉记者,丈夫是一个顾家、孝顺的人,平时乐呵呵的,选择海葬,一是能让丈夫与同为海葬的公公“会合”,二是用生态葬的方式,能给下一代留下更大的生存空间,“我想跟他说,放心吧,家里有我,我会照顾好妈妈和孩子。”面对着大海,曹洪娇讲出了她对丈夫最后的寄语。
面朝大海,我们感动、感怀、感念,我们把对逝者的爱与怀念,化为迎接明日朝阳的勇气和力量。
据了解,嘉兴的逝者骨灰撒海活动是从2009年开始的,嘉善在全市率先启动海葬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举办14次骨灰撒海活动。近年来,除海葬之外,花坛葬、草坪葬、树葬等节地生态葬方式也逐渐被嘉兴市民接纳,“让生命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理念渐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