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子傲 赵语涵)昨天下午,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行业大模型应用与发展论坛”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专家们围绕大模型赋能百业千行各抒己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肿瘤研究室主任王杉表示,当前,无论头部医院还是基层医疗机构,都正积极接入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未来医疗场景的智能化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当前,人工智能行业模型正在医疗、文旅、教育、养老等众多领域释放巨大潜能。王杉认为,目前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应用于医学本身发展,例如如何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推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发展;二是构建全新的医疗生态,大模型可能作为“家庭医生”或者“医生助手”等角色;三是用于医药等科研领域,大大提速创新药的研发。
目前,医疗领域的垂类大模型正不断涌现,但在王杉看来,医疗垂类大模型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比如,大模型编造一些看似真实但毫无科学依据的答案,这在医疗垂类大模型的应用中是绝对不能出现的。”王杉认为,要训练真正好用的医疗垂类大模型,需要大量真实、精准、丰富的语料库资源,他建议,可以由国家牵头、行业制定标准,建立医疗垂类领域的语料库,用于大模型的训练。
在养老领域,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宣鸿对人工智能的参与前景持乐观态度。“中国大多数老人仍需居家养老。未来不久,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老年关怀产品将不断涌现,比如帮老人下楼,帮老人喂药,陪老人聊天、回忆、唱歌等。”宣鸿同时建议,行业法规也要同步跟进,比如人工智能的责任划分,进入家庭养老产品的标准。
人工智能带来机遇,同时也会带来不少挑战。奇安信集团副总裁张勇表示,“在人与人工智能问答的过程中,个人信息等内容会传到大模型一侧,产生较严重的隐私安全问题。”为保证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应强调算法的透明性、可解释性,同时加强人对人工智能的数据控制、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