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直播间赌石惹纠纷厘清证据调解结案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潘静娴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网络直播专业的商品介绍、便利的消费体验而选择在直播间购物。这里不仅有小到几块钱的生活用品,也有大到几十万元的奢侈品。人们在直播间享受消费新业态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面临网络购物带来的风险。   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李某通过某平台直播间向某翡翠商家购买原石130多万元,但实际仅收到80多万元原石。后李某联系商家要求退款,但该商家不仅拉黑李某甚至还关闭了直播间,李某遂诉至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   李某认为,正是因为该翡翠商家在直播间介绍商品时自称原石“价值百万”“无限接近传说品质”“色正”“色阳”,他才会在该直播间里多次购买。但在直播间下单后,商家并未现场切割就以相关的原石为废料予以丢弃,且部分原石不能按约发货。而商家后续拉黑和关闭直播间的行为,让其怀疑直播的原石存在掺杂、掺假以及以假乱真欺诈的可能,要求撤销合同,返回全部货款。   江北区法院审理认为,依据李某所提供的证据来看,在直播间,商家应该如实介绍商品、向李某告知购买原石的风险,李某通过直播间下单后,在其予以认可并授权商家可以切割时,商家方可切割,在切割后,如果无法利用方可丢弃。   本案中,通过商家提供的直播间介绍、李某在直播间留言以及直播平台显示的信息,可以确认商家的发货金额和李某在直播间确认同意丢弃的原石金额,最终商家确认对其中57万元原石未能提供已经切割以及经李某同意丢弃的证据。   在江北法院主持下,李某和商家达成调解协议,由商家退还李某50万元。   法官表示,赌石是指在玉石交易过程中,由于砾石表面风化皮壳的遮挡,看不到内部情况,人们只能根据皮壳的特征或局部上开的“门子”,凭借自身知识、经验来推断原石内部翡翠的优劣。“赌石”交易的模式,属于射幸合同的一种,是指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包含不确定给付内容的风险性协议。按照交易惯例,消费者购买翡翠原石后,商家如无调包假冒等情形,风险应由消费者自行承担。当然,如果商家不诚信,则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包括退还货款的责任。本案中商家不能提供其未发货的原石系经李某确认丢弃,故仍负有责任。   法官提醒,消费者直播购物时如遇到商家收取货款后不发货、一物多卖、假发货等行为后,要保留相关链接、直播人员联系方式、转账购买记录、聊天记录等,方便今后维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直播间赌石惹纠纷厘清证据调解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