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

转自:团结报

  郎晓雷

  民革北京市西城区委会主委

  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

  民盟广东省委会常委

  广东省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研究所研究员

  □ 本报记者 薛蒙蒙 王佳雯

  在3月25日至28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千名代表齐聚中国海南博鳌小镇,围绕“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的主题,共话开放合作,释放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探寻国际合作新空间的强烈信号。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发展注入了不竭动能、开创了全新局面。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传递出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定力。

  今天的中国紧密联系世界,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近日,本报邀请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两位专家,共话“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创新源动力

  记 者: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哪些阻力和挑战?我国外贸发展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郎晓雷:当下,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诸多来自外部的阻力。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施加高额关税,这一举措严重增加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负担,使得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遭遇巨大挑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奉行单边主义,诸多行径违背多边贸易规则和国际共识,频繁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外贸发展形成了多方面的制约。

  我们看到,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外贸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过去,中国主要依靠低附加值的产品来赢得出口订单,但如今这种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近年来,大量来自东南亚地区的低价值传统产品如潮水般涌入欧美市场,代替中国产品并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目前,我国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我们应及时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将重点放在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外贸出口力度。这样不仅能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还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为国家外贸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揭 昊:当前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困难重重,面临的挑战并非单纯来自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源自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规则重构。部分国家推行“友岸外包”政策,促使全球供应链分化重组,严重影响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所设定的数字贸易、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等条款,也对现有全球贸易体系造成了冲击。此外,地缘政治对抗及冲突引发的能源、粮食供应危机,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外部风险。

  我国外贸发展目前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方面,制度型开放向纵深推进。《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的限制措施由31条缩减至29条,我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的限制措施。同时,国家层面已累计推广34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为外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贸易伙伴更加多元。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世界共享发展新机遇。2024年,我国对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实现增长。

  加快培育外贸新增长点

  记 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为何如此重视这些贸易新业态,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潜力如何?

  郎晓雷:重视这些新业态贸易,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能够推动我国更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继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消费从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扩大优质服务进口,可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强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绿色贸易契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减少贸易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数字贸易则能够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贸易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作为外贸的新业态新模式,是国际贸易未来的发展方向。

  揭 昊: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契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们代表了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和新动能,也是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主战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组数据足以表明三者在国际贸易的潜力。在服务贸易方面,2024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7.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在绿色贸易方面,中国是全球绿色贸易大国,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合作,支持完善绿色贸易标准和认证,《“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将“构建绿色贸易体系”作为重点任务;在数字贸易方面,数字贸易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优势,数字贸易扩展了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对全球贸易方式、贸易结构和贸易规则产生深刻影响,《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9年、2035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5%、50%以上。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记 者: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的核心内涵是什么?与传统开放形式有何不同?

  郎晓雷:传统开放侧重于货物贸易、吸引外资等具体领域,更多是政策性开放;制度型开放通过建立和完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更注重构建稳定透明、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揭 昊:未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实现重大转变,从追求要素流动效率向加快规则体系衔接转变,从政策优惠供给向制度集成创新转变,从被动适应规则向主动引导议题转变。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国际经济秩序。

  记 者:从《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到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部署,2025年稳外资政策持续“加码”。从政策方面,应该如何加强引资“磁吸力”?

  郎晓雷:政策扶持和营商环境是外商投资的重要考量因素。为了更好地留住外资,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优化投资环境:简化投资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行政效率,及时公布与外商投资相关的政策法规,促进政策透明。

  保障公平竞争: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确保所有投资者在市场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提供高效、公正、便捷的争议解决途径,为外商投资企业解决可能出现的纠纷提供便利。

  保护投资者权益: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确保外商投资企业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外商投资企业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障,增强外资企业投资信心。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仲裁规则制定,推动我国外商投资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

  揭 昊:当前,外资更加关注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政策稳定性和透明度,以及合规成本等。

  比如,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24/2025》,重点关注中国市场准入与采购、人力资源与商务差旅、数字化和网络、绿色能源和获取、知识产权、投资促进与引导等领域。中国日本商会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4年白皮书》,围绕公平竞争、对外开放、提高行政服务的可预见性、透明度和便利性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