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锐评丨“北京服务”升级,贵在暖心贴心

转自:千龙网

新增20项以上资质资格互认事项,对企业非现场监管占比提高到50%以上,推动更多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电子病历共享……3月25日,《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发布,聚焦企业和群众可感可及的关键痛点持续发力,推出46个方面200余项改革任务,再次擦亮“北京服务”的金字招牌。

今年是北京市连续8年迭代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北京市通过精准施策,推出了11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均减时间60%、减材料55.9%、减跑动89.2%;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建立“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已惠及10.5万家企业;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覆盖全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481项检验检查结果实现全市医疗机构互认共享;“BEIJING PASS”一张卡串联起交通出行、文旅景区等众多场景使用需求,率先实现境外银行卡“直刷”坐地铁,机场支付服务示范区服务境外来宾3.3万人……“北京服务”的诚意和暖意有目共睹,带来的成果显而易见。

但也要看到,企业发展、市民办事仍存在痛点,技术进步和行业革新也给“北京服务”提出升级要求。比如,各大科创公司开“卷”,科技成果频频上新,科技成果转化亟待高效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还有扩容空间;随着视频AI识别、设备感知、物联感知、数据比对等智能技术的运用,监管既能做到无事不扰,又能实现无处不在,对更多信用风险较低的企业,执法部门有条件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更多医院检查结果从拒不相“认”到互联互认,会让更多患者受益,也是打造宜居之城的应有之举;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北京大街小巷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如何让外宾畅游北京更加丝滑,需要交通、银行等更多公共设施“不见外”。

优化营商环境,要拼资源、拼政策,更要拼信用、拼服务。今年,北京将升级完善“e窗通”“京策”“京通”等系统平台,推进“人工智能+政务服务”,设计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新模式,让“无感监管”走进各行各业,2025年北京将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到50%以上;不仅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电子病历共享的范围扩大,互联网医疗在线诊疗、预约转诊、实时结算、预约送药等服务体系也将持续优化;兼具通信和支付功能的“两卡”融合产品上新,外籍人士来京旅行的体验大大提升。此次改革对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回应,对百姓办事痛点精准把脉,标志北京市营商环境进入全面整体优化升级的新阶段。

让企业充分感受“北京服务”的力度、速度、温度和开放度,让群众充分体会“北京服务”的走心、暖心、贴心、爱心,就是“北京服务”这块招牌的含金量所在。聚焦企业痛点难点,让企业放下包袱、大胆发展,贵在政府主动作为、干在实处;聚焦民众堵点疑点,让便民政策发挥最大实效,贵在政府积极回应、落到微端。“能办事、快办事、好办事、办成事”,是给扎根京城的企业的郑重承诺,也是向各地企业发出的最诚挚的邀请函。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激发市场消费活力,是软实力,更是竞争力。“北京服务”已经成为北京营商环境的一张靓丽名片;按照首善标准、对标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将永无止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锐评丨“北京服务”升级,贵在暖心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