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周荣光
近日,苏州市相城经开区开展“换位跑一次”行动,安排7名机关干部脱产两周,全流程“沉浸式体验”网约车司机、快递配送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岗位。该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张亥秋在送了两周外卖后,写下4000多字的心得体会,“把换电柜布置到暖蜂驿站”“反思暖蜂驿站的选址”等体会道出骑手心声,引发许多关注和点赞。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快速发展,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为了做好管理服务,各地也出台了不少举措,但有些却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就在于制定的措施没有找准困难症结。比如休息驿站选址,考虑的是利用现有闲置资源,而不是骑手的方便路线,结果导致“想用的用不着、建好的没人用”。送了两周外卖的张亥秋,在“沉浸式体验”后提出优化“暖蜂驿站”点位、满足骑手充换电需求等建议,起到了提高驿站利用率,更好服务骑手的作用。显然,只有沉下身子,把观察视角从管理者转换到服务者,才可以更真切体验新就业群体的所思所想,捕捉行业发展的堵点痛点,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调研的实效?“沉浸式体验”是一个好办法。只有扎进基层、眼睛向下,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换位体验、悉心体察,才能获取客观全面、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反之,总是浮在上面,走不出文山会海,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上网络,难以从情感上、在细微处感知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长此以往,更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造成底数不清、盲目决策。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干部变身外卖骑手,彰显新时代干部队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还可以再多一些,体验的范围还可以再大一些。除了体验新就业群体岗位,还可以组织工作人员到政务大厅,走一走办事流程,找一找营商环境的短板;和科技工作者一起感受一下申报流程,找一找聚才引智的不足;或者蒙上眼睛走一走盲道,戴上安全帽到工地当一当小工……只有干部亲身感受政策落地的梗阻、服务流程的卡顿、群众体验的落差,对问题的理解才会更深,对细节的把握才会更准,才能对症下药,进而制定出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更有人情味的政策。
当然,“沉浸式体验”也不是“一招鲜,吃遍天”。调研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关键在实效而不在形式。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还是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第一目的,因地制宜采取最合适的调研方式。但是,要提倡“沉浸式体验”这种务实作风。干部走出体力上的“舒适区”,也突破了观念上、见识上的“舒适区”。把身子沉下去、把手脚动起来、把视角变过去、把心放进来。带着问题去体验、去调研,有利于把痛点找清楚、把诉求摸上来。期待更多的领导干部,在带着温度的调研体验中,共情群众的难处,找到治理创新、政策创新的真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