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智化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正在全方位地促进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各领域变革。为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性发展和根本性转变,充分利用数智技术的优势,为教育装备上数智化的“翅膀”,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点课题。
数智介入课程,推动空间使用新动向
数智文明蓬勃兴起,数智技术在丰富教学手段与内容的同时,也带来深刻的变化、挑战与机遇。如AI互动教学平台,虽显著提升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与效率,但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机遇在于,大数据分析助力精准学情掌握,优化课程设计,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侧重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培养,组织性强但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个性需求。数智教学则要求课堂空间更开放灵活,支持混合教学模式和高科技设备集成,如智慧黑板、AR/VR、充电式可变桌椅等的引入,强化师生互动,提升课堂效率和氛围。
从传统课程模式迈向数智课程模式,教学空间的使用随之迎来新的动向。新空间应呈现多元融合、复合联动的特点,既包含实体教室的智能升级,也涵盖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不同功能区域之间通过数智技术实现高效链接,支持跨时空的学习、交流与合作。
数智引领技术,重塑空间发展新格局
教育数字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初为电脑辅助教学。互联网普及后,进入在线学习阶段,出现远程教育等新模式。21世纪,AI与大数据推动教育数智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未来,物联网技术将深化此趋势,结合AR/VR,创造更多样的学习体验。
数智技术的进步促使教育空间的需求向多元化、智慧化发展。为满足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差异,课堂空间的聚合、分离与联动成为可能,为适应灵活课堂,智慧化学习空间应运而生。例如,模块化布局实现空间快速转换,支持小组研讨和大型讲座;技术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资源对接,提升教学效率与体验;智慧学习空间集在线知识库、个性化学习、云反馈等功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
作为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新世代互联网模式,元宇宙同样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超越物理世界的界限,为学习者打造沉浸且互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未来,随着5G、6G、AR/VR等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全面普及,元宇宙将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于智慧校园的虚拟建设与管理,持续推动教育智慧化服务体系。
数智文明时代,学习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新格局,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数智链接师生,拓展空间联动新模态
传统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为知识传授与接收的二元结构,教师权威,学生被动。师生互动局限于课堂,形式单一,时空限制明显。
步入数智时代,传统教育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数智技术打造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学习平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驱动教学空间从标准化、实体化向个性化、数字化转变。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新模式打破传统限制,借助数智技术为教学创新注入新动力。
数智化赋能的教学空间依赖于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融合物理、社会、数字空间,形成数字技术驱动的教学新范式。如师生家校交流平台,能模拟真实课堂、创建虚拟实验室、还原历史场景,丰富教学手段与内容,促进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数智技术创新拓展了教育互动的空间与方式,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开启了教育联动的新模态。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演进,数智教育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师生共创无限可能的学习生态。
数智拥抱未来,空间反哺教育新质态
数智技术以其无与伦比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既催发教学空间重构,也对我们的人机环境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它要求我们适应新技术环境,提升数字素养以应对复杂数字世界,同时提供创新空间,使教育空间得以深层次革新,拓展至虚拟网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丰富教育形态与内涵。
在数字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每个人不仅是开创者,更是实践者与获益者。作为开创者,我们探索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革新;作为实践者,我们积累经验、优化教学,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塑造美好世界;作为受益者,我们享受数智技术的便捷,并借此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共进步。
这场伟大的技术革命中,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拥抱着未来,而教育空间也以其独特的反哺作用,不断生发新的教育质态。新征程上,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迈向新台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李炳南(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陆婧祎(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