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展厅 本报记者 明慧 摄□ 本报记者 明慧
3月2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林新介绍,经国务院批准,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为全面展示新时代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突出成效,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开放水平和全球影响力,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市场信心,作为该论坛的预热集体采访活动从3月17日开始已紧锣密鼓地举行了。
“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之培育具有全球创新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作为第三场预热活动的主题,吸引了众多媒体走进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和北京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寻政府部门如何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科技金融又如何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耐心资本”如何实现在关键节点对企业的精准支持。
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现已聚集了131家硬科幻创作和硬科技创新企业,服务领域覆盖动作捕捉、图形渲染、AR/VR/MR、新型显示、空间音频、5G传输、光学影像等电子信息前沿及交叉领域。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幻内容创作机构,包括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国际硬科幻创作交流基地、徐一超导演工作室、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物理特效工作室、首版科技等。”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商业化总监贾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于2021中国科幻大会上宣布成立,中心的建立得到了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石景山区的大力支持,由北京中关村通力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运营主体,实现了市区企“三级联动”,携手打造科幻产业新型创新生态。
“因为这里有健全的上下游产业链、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发展环境,我就从德国回到国内,近几年企业发展得非常快。”全景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潘兴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位于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的全景声科技以音频技术自主化研发和产业化为目标,开发了可替代国外技术的WANOS®三维全景声技术以及完整的工具链。在消费电子领域,全景声科技与小米、海信、峰米、漫步者、倍思等品牌建立合作,布局全景声空间音频播放生态。2017年以来,WANOS全景声合作影院覆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多个影厅,合作百余部院线大片和200多部点播电影。在内容端,该公司已与百度、腾讯、爱奇艺、芒果TV、央视网、喜马拉雅等建立合作,制作多部全景声版本的综艺、剧集以及有声书,覆盖用户规模超过亿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WANOS全景声与吉利汽车、智己汽车等建立合作,并上线WANOS全景声车载App。
众所周知,科技企业从初创、成长到成熟的全生命周期中,需要创业孵育、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各类科技服务的支持。如何提供好这些服务?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双创处干部李泽宇表示,一是打造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出台《北京市关于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带动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提升;修订《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相关内容,推动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加速硬科技企业孵化。目前,北京市共有标杆孵化器25家、国家级孵化器69家、市级孵化器106家;全市孵化器从业人员约1万人,20%为硕士及以上学历。
二是精准培育硬科技初创企业。按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型小微企业关键技术创新支持项目,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高精尖产业领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相关赛事获奖优胜企业,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2024年支持的1200余家企业为例,财政奖金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近37倍,企业研发投入约55亿元,营收总额约75亿元,共拥有有效知识产权近2.5万件,获得股权投资约70亿元。
三是落实“三大工程”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积极落实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税收政策优惠,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北京市高企保有量2.97万家,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2024年前三季度,中关村示范区内纳统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2.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3%,其中技术收入约13亿元,同比增长约14.5%;研究开发费用近2.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约10%,同比增长约1.7%;有效发明专利超26万个,同比增长约19%。
四是做好独角兽企业培育服务。遵循“基于生态、源于创新、长于资本、成于市场”的发展规律,以不断提升独角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主线,厚植服务生态,年均解决独角兽企业发展诉求超过200项,举办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和20场“助航活动”,为独角兽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对接融资、出海和技术需求服务。积极助力独角兽企业上市,2024年一年内,有7家独角兽企业成功上市。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北京共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估值近6000亿美元,数量和估值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五是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出台《北京市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北京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支持领军企业、符合条件的独角兽企业牵头,联合相关领域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方式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合作平台建设等,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累计组建创新联合体27个,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未来产业先导技术研发任务共计66项,目标任务中关键技术共申请或授权知识产权800余件。
科技金融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今年1月2日,北京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伙伴——铂生卓越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新药——艾米迈托赛注射液正式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款干细胞药物。据了解,华龛生物由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杜亚楠教授科研团队于2018年创建,清华大学参股共建。
“公司的核心技术源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并凭借此项技术荣登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得益于北京市科委和首发展集团的扶持与帮助,华龛生物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逐步成长为三维细胞培养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华龛生物联合创始人杜亚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作为高质量三维细胞制造专家,华龛生物提供基于3D微载体的一站式定制化、规模化细胞扩增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了原创3D细胞智造平台,实现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密闭式的细胞药物及其衍生品生产制备,以此帮助全球客户建立最为先进的细胞药物生产线。在开创“百亿量级”干细胞制备工艺管线后,加速向“千亿量级”进发,致力于以3D细胞规模化智造技术赋能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惠及更多患者。
一直以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积极推动科技金融工作,促进金融要素服务赋能科技创新企业,围绕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资本市场等方面,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那么,科技金融如何助力北京企业创新发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金融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支持政策方面,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配合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监管局等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创新政策举措,逐步构建起科技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还印发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引导新设立基金落地、引导投资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基地)建设、支持开展股债联动等业务创新。
在创业投资方面,不断加强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发挥财政资金“逆周期”调节作用,北京市新设8支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初始总规模千亿元,围绕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新材料等高精尖领域开展直接投资,已投资决策项目178个,投资金额约181亿元。北京市还设立了全国首支聚焦硬科技领域投资的政府投资母基金——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总规模200亿元,已合作子基金63支,累计投资1343家企业,投资金额约470亿元。同时,着力提升“耐心资本”供给,设立全国首支全部由社保基金出资的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已投资决策16个项目,决策金额超27亿元。
在科技信贷创新方面,积极推进与在京商业银行合作,与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基金设立、产品创新、跨境服务等方面试点合作。未来5年将为科创企业新增5500亿元授信额度,新增服务授信企业超过1万家。同时,积极推动科技保险揭榜挂帅任务实施,正在争取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保险共同体在北京落地。推动科技创新再贷款资金在京落地,已有18家试点银行对640家企业投放贷款,金额合计106亿元。目前,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14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约15%;有贷户数年均增长近20%。
在资本市场方面,持续实施“育英计划”等企业挂牌上市培育计划,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登陆北交所、科创板、创业板等,打造资本市场“中关村板块”,目前北京市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在全国总数占比均接近10%。
“下一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继续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针对信贷、创投、债券、上市、保险、担保等科技金融领域,进一步探索政策创新。持续深化科技信贷和保险创新,推动银行创新机制体制和信贷产品,提升科技型企业贷款规模。围绕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发重大科技攻关试点保险等创新产品。持续增强创业投资活力,积极争取推动国家级基金落地。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投资机构在京新设立基金,加大投资力度。”上述负责人表示。
耐心资本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2024年以来,“耐心资本”一词反复被提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并将“壮大耐心资本、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耐心资本”可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提供稳定的金融“活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推器”。
2023年以来,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在北京市科委、北京国管指导下,顺禧基金作为四支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坚决贯彻落实市级政府基金作为长期耐心资本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指导思想,严格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运作,重点关注原始技术创新和早期项目的孵化和技术成果转化,着重加大对早期阶段项目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实现在关键节点对企业的精准资本支持。截至今年2月末,四支基金已完成超900个项目筛选,累计投决项目超百个,投决金额合计约100亿元。
华龛生物就是受益于顺禧基金其中的医药健康基金。据北京国管顺禧基金首席科学家陶斌武介绍,四支基金重点围绕国家高精尖产业战略布局和引领性产业创新需求,契合北京市产业发展规划,聚焦医药健康、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新材料四大行业中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推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突破,培育高潜力企业在京发展。四大基金成功投资布局创新药、医疗器械、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人工智能应用层、人工智能模型层、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层、星箭总体及通用航空器整机、电子信息材料、特种及功能材料等11个细分赛道,重点支持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支持科学家创新成果转化项目30余个,知名产业公司高管创新创业企业近50家。
陶斌武表示,顺禧基金在管的四支基金充分发挥了市级基金“压舱石”“放大器”的战略基石投资作用,强化了对行业逆周期、跨周期的投资调节作用,尤其是在医药健康行业投融资持续下行的情况下,通过持续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支持,为市场注入了信心与活力,充分发挥了四支基金的引导放大作用。
未来,顺禧基金将继续坚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站位,不断加强在管的四支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在早期孵化、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前沿硬科技、科学家创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持续强化四支基金发挥政府基金在投硬科技方面的支持功能,在北京市四大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优质项目招引落地和支持新型产业培育和发展上取得更好成效,持续培育从源头创新到行业领军的投资生态圈,不断丰富“北京模式”内涵,全力配合北京市经信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16个区级政府及经开区形成的六大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市区两级配套资金、产业协同、专属政策支持、监管审批绿色通道、属地服务等综合赋能,助力北京市实现全市科创产业服务“一盘棋”,促成北京市科创企业“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