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现场
末梢血肝炎筛查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当天,兰州市一院、市二院等医疗机构分别举办大型义诊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中西医结合,逆转肝硬化”的主题,为提升民众肝脏健康意识、消除肝炎危害贡献力量。
专家表示,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储存能量等多重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却在悄无声息地伤害肝脏,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护肝知识“干货”满满
共筑防治防线
肝脏疾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作为肝病大国,防控形势尤为严峻。今年全国爱肝日强调“中西医结合,逆转肝硬化”,旨在整合中西医优势,为肝硬化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遏制肝炎新发感染,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市一院感染科/消化二科联合七里河区疾控中心举办义诊活动。专家团队在现场为市民提供一对一健康咨询服务,针对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常见肝病,结合个体情况提出诊疗建议,同时还提供多项免费检查服务,包括丙肝抗体检测、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检测、肝脏瞬时弹性检测。
活动现场通过宣传手册、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市民普及科学护肝知识。感染科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肝病早期症状、疫苗接种重要性及日常护肝方法,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聆听。市民王先生在检查后表示:“平时工作忙总顾不上体检,今天不仅免费做了检查,还得到专家的专业指导,这样的活动太贴心了。”“原来熬夜和过量饮酒对肝脏伤害这么大,以后一定要改掉坏习惯。”参与活动的张先生感慨道。
市二院感染科、肝病科医护团队在本部及雁滩分院举办了大型义诊活动。活动现场,专家们耐心为前来咨询的市民答疑解惑,普及肝炎预防、早期发现与治疗的知识。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到疾病的科学管理,专家们一一给予专业建议。不少市民表示,通过这次咨询,自己对肝脏健康有了全新认识,意识到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为了让更多潜在患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义诊还提供了一系列免费检测项目,包括乙肝三系统、AFP(甲胎蛋白)、丙肝抗体、丙肝RNA(核糖核酸)以及肝纤维化弹性检测等。医护人员熟练地为市民进行检测,有条不紊地登记信息,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患者,确保每位受检者都能得到准确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肝不好可能有
“一黄二红三黑”
义诊活动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也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肝脏疾病的重视程度。活动现场,专家解读了很多肝病知识。
“一黄”:眼白发黄。眼睛是身体上比较敏感、脆弱的部位,并且其与肝脏之间联系比较密切。眼白发黄很可能是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有一种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胆红素正常代谢后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肝脏的功能就包括代谢胆红素,若这项功能出现障碍,胆红素就可能在血液中堆积,引起眼白发黄。
“二红”:有些人手掌会出现一些红色的小斑点,对其按压就成了白色,松开就又变成按压前的样子,其实这就是肝掌,主要是肝脏病引起的。由于它不痛不痒,不容易引起注意,进而引发较严重的肝病。人体内的雌激素主要由肝脏对其灭活,维持机体激素平衡,肝脏病变可能会造成雌激素含量升高,累积过多时,就会对毛细血管造成影响,使其充血、扩张,肝掌由此而来。
红色蜘蛛痣是一种细小的血管扩张,看起来像红色或紫色的蜘蛛网状图案,常见于面、颈和上胸部。这可能是肝脏疾病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的结果。
“三黑”:黑眼圈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缺乏睡眠、压力过大等。但如果黑眼圈长期存在,且伴随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等,那么可能是肝脏功能受损的表现。肝脏不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排毒功能,导致色素沉淀在眼部周围,形成黑眼圈。
脸发黑:肝脏受损时,体内的毒素无法正常排出,可能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面部,导致面部皮肤发黑。这种发黑通常表现为面色晦暗,缺乏光泽。如果发现自己的脸色越来越黑,且伴随其他症状,如黄疸、蜘蛛痣等,那么可能是肝脏受损的信号。
指甲发黑:指甲发黑也是肝脏受损的一个可能表现。当肝脏功能受损时,体内的毒素可能会在指甲上沉积,导致指甲变黑。此外,肝脏不好还可能影响指甲的生长和形态,使指甲变得脆弱易断。如果发现自己的指甲变黑或变形,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哪些人属于肝病高危人群?长期大量饮酒者。肥胖人群,尤其是有代谢综合征(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人群。长期熬夜者。病毒感染相关人群,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及有输血史的人、戊型肝炎病毒流行区的人群。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者。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肝脏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有肝病家族史者(除病毒感染)。某些遗传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药物滥用人群。某些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损害作用。
春季是养护肝脏的
“黄金时期”
春季是养护肝脏的“黄金时期”。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养护肝脏呢?
要做到起居有常,子时和丑时(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脏进行解毒的高峰时间,也是人最重要的睡眠时间。肝脏储藏着丰富的血液,有保护视力的作用,长期用眼,尤其是熬夜玩手机,也会导致肝血不足,应避免熬夜以及长时间玩手机、用电脑、看书等行为。此外,也要避免酗酒、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调节情绪也很重要。在中医特色的七情疗法中,五脏对应五志,不同情绪反应会影响五脏。“肝在志为怒”,所谓“怒伤肝”,即长期精神抑郁或暴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容易出现胃痛、胃胀、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脂肪肝等病症。情绪不舒畅时应寻找良好的途径宣泄,比如与朋友诉说,或听听舒缓平和的音乐,这也是中医“五音疗疾”的体现。
在日常饮食方面,结合中医理论“五色入五脏”“肝主青”,大家平时可多吃绿豆、菠菜、芹菜、青瓜、西蓝花等以疏肝养血、滋阴润燥,吃石榴、酸梅、山楂等酸味食物以保肝敛肝,还可饮菊花、玫瑰花、绞股蓝等花茶以疏肝理气。
此外,目前不少疾病的发生与体重超标有关。体重超标人群往往伴随着血糖、血脂指标异常,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也可导致肝脏损伤。因此,平时要做好体重管理,少食高脂、高糖、高热量食物。同时应多运动,如游泳、跑步、跳绳等有氧运动,以及举哑铃等抗阻运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