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2025年的3·15晚会上曝光的卫生巾纸尿裤生产垃圾被翻新售卖、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不灭菌、冷冻虾仁磷酸盐超标等问题让人触目惊心。
针对以上产品,其实均已有相应标准来保证产品质量,有的甚至制定了强制性国家标准,为何产品质量防线仍然失守?笔者认为,黑心商家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对标准置若罔闻,想方设法逃避市场监管,这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核心矛盾并非“标准缺失”,而是“执行塌方”。
在翻新卫生巾纸尿裤案例中,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以260元到1400元一吨的价格收购正规企业原本应该销毁的不合格产品,再挑出形状完整且没有明显污渍和破损的“二等品”对外销售。这一操作直接违反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2002中“禁止使用废弃的卫生用品作原材料或半成品”的规定,却因涉事企业“打通了企业内部的关系”而长期存在。在“保水虾仁”案例中,涉事企业将食品添加剂磷酸盐的添加量提升至千分之三十,并通过包冰衣使1斤冻虾仁解冻后仅剩3两虾仁。同时在成品外包装上并不作标注,成分表仅标明虾仁和水。这违反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关于冷冻水产品的磷酸及磷酸盐添加剂最大使用量的规定,也违反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关于外包装成分表标识的规定。
据最新报道,市场监管部门已经连夜行动,对相关涉事企业进行查处,并取得初步成果,努力净化消费环境。上述案例提醒我们,当前标准化工作应该更加重视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今年年初,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标准制定与实施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通过加强对标准制定与实施的监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标准支撑。期待标准实施与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让“中国制造”摆脱“质量焦虑”,让消费者成为标准实施的最终受益人。
□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