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文化强市·潮评|东莞文学:见“素”抱朴,不忘初心

素人写作是近年来文学界出现的一种写作和出版现象,具有较高的自发性和大众参与性。如“外卖诗人”王计兵、快递小哥胡安焉、出租车司机黑桃、菜场主陈慧等职业老本行并非“写字”的普通人,因在业余以独特的个人经验书写和生活记录,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从而持续破圈,最终汇成广受关注的“素人写作”现象。

东莞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过去的“打工文学”到如今的“素人写作”,同样也是以人民大众为基底,产生了独特的东莞文学特色或现象,展示了时代文学的东莞样本,备受关注。近年来,东莞市文联举办过多次以“城里的阳光”为主题的文学活动,将东莞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文学经验、现象与想象进行了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不断擦亮了东莞创作的底色和特色——鲜活的在场、温热的烟火气。其中,作为当下备受关注的新大众文艺分支之一的素人写作,东莞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呈现出一座城市的温暖,让新时代的东莞文学一如既往地“接地气”,充满温热的烟火气。

在3月2日东莞文联举行的“城里的阳光·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知名评论家李敬泽建议东莞的素人写作者,要“见素抱朴”,把独特的经验、感受作为自己的根本。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协主席、知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接受笔者专访时也坦言,东莞的文学创作一直是广东省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醒目的一部分,也有自己的鲜明的风格。他对东莞写作者的建言也与李敬泽的观点殊途同归。在人工智能写作尤其是DeepSeek风行的当下,建议暂时搁置人工智能带来的焦虑。因为“文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从我熟悉的经验出发,从我最有感受的人事物出发,从打动了人心的这些人物、命运和故事出发。然后找到一种符合自己的话语方式,把它写下来,把它记录下来”,这才是文学创作的首要前提。东莞写作者要先守住这一根基,才有写作的理由和动力。

同时,他还比较看好那些带着故乡的口音、文化和记忆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或者说从农村、从小城镇来到了东莞这样现代化更充分的城市生活的写作者,认为东莞有大量这类的人口,是东莞创作的一个极大优势,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最值得作家们去用力。

从两位文学名家的言论和观点可以看出,真实的经验与感受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就素人写作而言,内容的独特性、切身性是其鲜明的特征,那些俯身生活的冷暖与烟火气,那些朴实而真挚的情感与体悟,以及集中于普通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才是独家秘方。

总而言之,从“生活即文本”到“文学即行动”,东莞的写作者以肉身丈量世界。尽管文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具有审美、教育及引领的功能,要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让生活的真实绽放温暖的光,才能更好地普照这鲜活的人世间。但“见素抱朴,不忘初心”才是写作者,尤其素人写作者要时时挂住的地方。

此外,从城市角度上以及“东莞经验”而言,没有东莞改革开放40多年的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没有东莞数十年间培育丰厚创作土壤和科学合理的文学扶持,不可能有东莞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的创作传承与时代记忆。

这正如文艺报记者刘鹏波的一篇观察文章《更多的“王计兵”在这个城市涌现》中所言,在东莞素人写作的勃兴,为更好地聚焦大众文艺出现的新现象、新趋势提供了诸多启示。一方面,文学期刊、出版社等专业平台应更加关注素人写作者,加强对素人写作的宣传与推广,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现个人才华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素人写作,关注素人写作的创作成果;另一方面,社会应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文化环境,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写作中来,同时,通过举办文学活动、培训课程等,激发更多普通人的创作热情。

是的,同样如该文所言:新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素人写作展现了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景:当越来越多的素人写作者涌现,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将不断激发,新时代文学乃至文艺也将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原标题:文化强市·潮评|东莞文学:见“素”抱朴,不忘初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文化强市·潮评|东莞文学:见“素”抱朴,不忘初心